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長對孩子健康的關注,已經(jīng)不再僅僅滿足于“不生病”,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的身高和發(fā)育問題越發(fā)重視。如果自己孩子跟同齡孩子相比,身高矮大半個頭,或者是七八歲就出現(xiàn)女孩子乳房發(fā)育、來月經(jīng),男孩子長胡子、遺精等情況,這可急煞了家長們,紛紛向兒童內分泌科醫(yī)生求助。
帶著孩子上醫(yī)院看病,不可避免要做一些相關檢查,包括影像學檢查。但一聽兒童內分泌的醫(yī)生說,要給孩子做個放射檢查,如手掌X光片(判定骨齡)、頭顱磁共振、盆腔超聲等,家長們都很擔心有“輻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正因為很多家長對“輻射”的恐懼和認識不足,由此產(chǎn)生讓孩子“少檢查或不檢查”的回避心理。其實,內分泌相關檢查不完善,醫(yī)生就無法獲得最準確的臨床信息,無法進一步開展更加精確的治療。
為了減輕家長們的恐慌,有幾個小知識,是需要各位家長知曉的:
影像科對兒童開展哪些檢查項目?它們都有輻射嗎?
兒童影像科檢查項目主要包括:
1. X光;
2.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3. 超聲多普勒;
4.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5. 核磁共振成像(MRI)。
各位家長們要記?。篨光(透視、攝片、特殊造影包含上消化道造影等)、CT及DSA檢查是有輻射的,輻射劑量:DSA>CT>X線;MRI、超聲多普勒檢查是沒有輻射的。
一次影像學檢查輻射有多大?對孩子是否有危害?
家長們回避影像學檢查,說來說去都是怕“輻射”影響孩子成長發(fā)育,談“輻射”色變,但一次影像學檢查,到底有多少輻射呢?我們來看下面一組數(shù)據(jù),用數(shù)據(jù)說話吧!
我們一個人正常生活一年接受的自然界陽光輻射量為2-3 mSv(注:mSv為輻射劑量單位)左右。
拍一張四肢X光片(如骨齡檢測)的輻射劑量為0.01mSV,不及坐一次飛機(0.025mSv,飛行5000公里)的輻射量,也就是一年自然界陽光輻射劑量的1/200;頭顱螺旋CT檢查的輻射量為2mSv,也就是一年的自然陽光輻射量;MRI、超聲多普勒檢查,輻射量為0,這也是為什么醫(yī)生為孕產(chǎn)婦檢查胎兒,首選超聲和MRI的原因。
科技越來越進步,檢查儀器也越來越先進,人體影像學檢查所受到的輻射只會越來越小。
所以,對身材矮小、早發(fā)育的孩子,兒童內分泌科醫(yī)生進行相關的影像學檢查(骨齡、頭顱磁共振、盆腔/腹部超聲等),目的是為了獲得更詳盡的疾病信息,以便更有針對性的采取治療措施,這些檢查,對人體并不構成危害,各位家長無需過分擔心。
來源成長天使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