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蟲在苗圃和一二年生的園林植物中,常常危害幼苗、幼樹根部或近地面部分,種類很多。常導(dǎo)致苗木大面死亡,嚴(yán)重危害苗木的質(zhì)量與產(chǎn)量。蠐螬作為最常見的地下害蟲,危害不容忽視!
蠐螬俗名白土蠶、白地蠶,是金龜子類幼蟲的統(tǒng)稱。屬鞘翅目,金龜子科。蠐螬體肥大,體型彎曲呈C型,多為白色,少數(shù)為黃白色。體壁較柔軟多皺,體表疏生細(xì)毛。頭大而圓,多為橙黃或黃褐色。
危害:蠐螬分布廣,食性雜,危害重。常危害植株的根莖部(受害部位傷口比較整齊),使其萎蔫枯死,造成缺苗斷壟現(xiàn)象。蠐螬一到兩年1代,幼蟲和成蟲在土中越冬,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時進行取食等活動。蠐螬有假死和負(fù)趨光性,并對未腐熟的糞肥有趨性。
危害規(guī)律
1、蠐螬喜歡為害土壤疏松含沙量高的地塊
土壤沙多、疏松有利于蠐螬的活動。
2、有機質(zhì)含量高
壤土富含有機質(zhì),為蠐螬提供了豐富的食料。
3、土中含水量較少。
澆水不足也加劇了蠐螬的危害。
蠐螬年生代數(shù)因種、因地而異,是一類生活史比較長的昆蟲,一般一年一代,或2—3年1代,長者5—6年1代。成蟲多在夜間出土取食活動,有趨光性和假死性,卵產(chǎn)于土中。幼蟲活動主要與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溫濕度有關(guān)。
當(dāng)10厘米土溫達5℃時開始上升土表,13~18℃時活動最盛,23℃以上則往深土中移動,至秋季土溫下降到其活動適宜范圍時,再移向土壤上層。因此蠐螬對果園、苗圃及其它作物危害最為嚴(yán)重的是春、秋兩季。
防治措施
① 藥劑處理土壤
用40%辛硫磷乳油250g兌水適量,噴在30千克細(xì)土上,順壟低撒,施在幼苗根際附近,隨即淺鋤,或以同樣用量的毒土撒于種溝或地面,隨即耕翻,或混入廄肥中施用;
② 藥劑拌種
用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拌種,藥、水、種子的配合比例是1:40:400。拌后堆悶3-4小時,待藥水被種子吸干后播種。
③ 深耕細(xì)耙
中耕除草,適時澆水,壓低蠐螬等地下害蟲的密度。冬季時進行翻耕,將越冬蟲體翻至土表凍死。
④ 灌水
土壤含水量過大或被水久淹時,蠐螬的數(shù)量會下降,故可于11月前后進行冬灌,或于5月上中旬適時、適量澆灌大水,均可減輕危害。
【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