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武此跡大致依照智永的結體,不過不像原帖一樣將每個字處理為獨立的個體,而是有上下前后的呼應關系,至后半段,運筆淋漓酣暢,得心應手,尤其強調筆畫的動態(tài),如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一般,迂回繚繞,縱橫爭折。整體觀之,在穩(wěn)厚沉著方面或許不如鮮于樞,但筆勢的展現(xiàn)卻有骎骎凌越前輩的氣魄。
至元辛巳(1341),石抺景良向邊武索書,他使用玉腰硯、貍豪筆為其書寫千字文。全冊用筆圓厚蒼勁,結體疏密有致,用墨變化得宜,無論結字用筆,都可見鮮于樞之影響,不失為善學之者。
邊武《草書千字文冊》(選頁)三十七開 紙本草書 34.4×23.5cm×35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邊武,生卒不詳,約十四世紀中,隴西人(一說浙江定海人),字伯京,號甬東生、玉蓑漁者。與郭畀(1280-1335)、王逢(1319-1388)為友。工行草,他自言其書學鮮于樞,而為時人推崇,所作行草幾乎亂真。往昔評價鮮于樞書作以大取勝,其書愈大愈壯,此于邊武書法亦可作如是觀。邊武同時也擅長繪畫,善墨戲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