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藏族的族源,歷史上存在有多種“外來說”#
#伊拉克蘇美爾泥板文字##居住在伊拉克的藏族人##藏族酒曲帕布##藏族酥油桶##青稞酒#
原創(chuàng)不易,支持請按“關(guān)注”,和我一起發(fā)掘古文字的秘密吧!
{上圖為伊拉克泥板文字,距今5000年}
一:伊拉克5000年前的“酒”字和釀酒原材料,中國藏族人在距今3600年前從伊拉克遷回中國定居,開始種植青稞。
{上圖為伊拉克蘇美爾泥板文字,出土于伊拉克烏魯克古城,距今5000年}
伊拉克存世的古代泥板文字有1萬多塊片,有很多5000年前的伊拉克蘇美爾和烏魯克泥板文字,都在講述當(dāng)年的釀酒工藝和釀酒流程。
「酉」甲1336合30813何組
(酉:象形。金文字形,象酒壇形。“酉”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酉”的字多與酒或因發(fā)酵而制成的食物有關(guān)。本義:酒)
上圖烏魯克泥板上的中文字,屬于甲骨文字體,讀作“酉{yǒu}”字,詞義為“酒”。
{上圖1為伊拉克文字。 圖2為尖底瓶。圖3為篝火}
伊拉克烏魯克人用尖底瓶陶器裝酒,在屋子里火塘的旁邊挖一個坑,將裝酒的尖底瓶陶器插入泥土里固定,埋入一半的位置。篝火燒熱周邊的泥土具有導(dǎo)熱性,尖底瓶內(nèi)的酒一直是溫酒和暖酒的狀態(tài)。伊拉克烏魯克的人們,只喝溫酒,不喝冷酒。
{上圖1為烏魯克文字。圖2為青稞}
泥板文字證實,伊拉克烏魯克人當(dāng)年是用青稞植物釀造低度米酒,而不是用小麥釀酒,小麥的生長特別耗水,不劃算。
5000年前在伊拉克兩河流域的附近,在有水的地方,才種植小麥。在大部分缺水的戈壁干旱地區(qū),烏魯克人則大面積種植耐旱的植物青稞。
{上圖為狗尾巴草}
青稞植物的祖先,是舊石器時代的狗尾巴草,逐漸由人類人工馴化成為了莊稼。
青稞,是多棱大麥的裸粒變種,兩者可能共同起源於生長在中東的野生大麥(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在新石器時代,敘利亞地區(qū)首次出現(xiàn)馴化大麥。
中東的野生大麥,即是指狗尾巴草。
{上圖1,2為敘利亞的手斧,距今5000年前后。圖3為中國藏族的桑格花}
于距今7000年-5000年前后,中國藏族人由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北極圈地區(qū)往青藏高原遷徙,有一部分藏族人繼續(xù)往西搬家,定居在敘利亞人工馴化青稞植物。藏族人將原產(chǎn)于青藏高原的“桑格花”種子攜帶到敘利亞周邊種植。上圖敘利亞5000年斧頭上刻畫的藏族桑格花,在西亞中亞地區(qū)叫做“波斯菊”。
「藏」兆域圖銅版戰(zhàn)國晚期集成10478
{上圖1為藏族青稞酒。圖2為金文“藏”字}
金文中國藏族人的“藏{臧}”字,字體從“酉{酒}”字,屬于伊拉克尖底瓶的形狀。
5000年前至于西周時期的中國藏族人,用尖底瓶陶器裝酒,金文“藏”字里下部的“酉{酒}”字,也再現(xiàn)了當(dāng)年中國藏族人華僑客居在伊拉克的文化習(xí)俗。
{上圖為中國藏族婦女收割青稞}
藏莨尾:植物名。即狗尾草。
其卑濕則生藏莨?!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
蔵. zàng ㄗㄤˋ. 同“藏”。草名。即藏莨?!洱堼愂骤a·草部》:“蔵,藏莨,莨尾草也。
中國藏族人的“藏”字,于新石器時代的詞義是指“狗尾巴草”,即青稞植物的祖先。
中國藏族人的族稱“藏”字,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狗尾草和青稞。
{上圖為藏族人和青稞}
野生大麥{青稞}如何從中東傳播到中國青藏高原,確定歷史仍不清楚。在西元前1600年左右,在西藏開始出現(xiàn)青稞的種植,當(dāng)時的居民開始往3,400公尺以上的地區(qū)發(fā)展農(nóng)牧,考古學(xué)者一般相信,青稞的種植,是藏族能夠居住在青藏高原的關(guān)鍵。
考古學(xué)家們,還沒有找到原產(chǎn)于中東西亞地區(qū)的青稞,是如何在距今3600年前傳入中國青藏高原地區(qū)的。
可是,距今5000年前的伊拉克泥板文字,就記載了中國藏族人族群居住在伊拉克,用青稞釀酒。于距今3600年前,中國藏族人撤離了伊拉克往中國境內(nèi)回遷,將青稞的種子帶回了中國,青藏高原開始出現(xiàn)了青稞。
二:伊拉克泥板上刻畫的中國藏族人族群華僑。
上圖是泥板上距今5000年前的一個伊拉克男人,他是一個藏族人。
他的上半身,插滿了草。他的右手,握有一根長長的狗尾草{青稞}。
一個人的上半身插滿了狗尾草,是指“?”字,通假藏族人的“藏”字。
現(xiàn)代DNA研究顯示:中國藏族人的基因有94%來自現(xiàn)代人種,6%來自已滅絕的人種丹尼索瓦人。其現(xiàn)代人種的基因中,有82%與東亞人種相似,11%與中亞人西亞人種相似,6%與南亞人種相似。
DNA基因研究表明,現(xiàn)代中國藏族人里有近百分之十的人口,和中亞西亞人種相似。
讀者們可能覺得,除了DNA研究成果之外,要證實這位5000年前的伊拉克人是中國藏族人華僑,證據(jù)還不充分。那就接著往下繼續(xù)看,伊拉克泥板上還有更多的文物,體現(xiàn)出5000年前中國藏族人曾經(jīng)居住在伊拉克。
三:5000年前居住在伊拉克的中國藏族人華僑們制作的酒曲叫做“帕,布”,即利用牛的糞便來發(fā)酵,制作酒曲。
{上圖為中國藏族人煮熟的青稞}
現(xiàn)代中國藏族人釀造青稞酒,依舊采用古法。即先晾干洗干凈青稞,再水煮,到8分熟取出青稞晾干,放入酒曲,準(zhǔn)備發(fā)酵。
{上圖為現(xiàn)代中國漢族人酒曲}
原始的酒曲,是發(fā)霉或發(fā)芽的谷物。后期人們加以改良,把谷物如白米白面,經(jīng)過蒸煮,加入曲霉,然后保溫發(fā)酵后,飯粒上會長出茂密的白色菌絲,也就是酒曲。
中國現(xiàn)代的藏族人方言,把釀造青稞酒的酒曲叫做“帕布”,是由鳥類的糞便做成的。
{上圖1為中國西藏鷹鷲。圖2為鷹鷲的糞便。圖3為青稞粒}
《青稞酒的古法釀造》文章介紹,中國藏族人將青稞粒,放在鷹鷲的糞便里發(fā)酵產(chǎn)生霉菌,再制作面團(tuán)酒曲。其使用原理是鷹鷲糞便的熱性強(qiáng),使青稞易于發(fā)酵。
{上圖1,2為伊拉克泥板上的牛糞。圖2為牛糞}
伊拉克泥板上刻畫有兩座螺旋狀小山一樣的物體,是指兩坨伊拉克的黃牛糞堆。
于5000年前,居住在伊拉克的藏族人華僑,把青稞粒放進(jìn)牛糞里,依靠牛糞自身的熱度來發(fā)酵,制作釀造青稞酒的酒曲。牛糞里,有很多還未消化的青草,具有芳香的甘苦氣味。伊拉克藏族人用牛糞制造的酒曲,可以釀造出甘苦沁香的苦味青稞酒。
{上圖為貴州省的牛癟和菜肴}
牛癟,是牛胃里未消化的草汁,然后再加入香料以及一些中草藥烹制,是現(xiàn)代中國貴州人制作的名菜。
牛糞,在藏語中稱之為“久瓦”,在西藏作為燒茶做飯的燃料已有千年的歷史。
文章《青稞酒的古法釀造》還寫道:日喀則的民俗學(xué)者米瑪次仁說,在他們老家的田間地頭灌木叢里生長一種叫“耶瑪”的野草,將農(nóng)家自產(chǎn)的生蕎面捏成面團(tuán),加入這種“耶瑪”草釀制,放入陶罐里,蓋住罐口慢慢發(fā)酵,等時間差不多了取出來曬干,就可以用于釀酒。
我,不知道中國西藏的“耶瑪”草長什么樣。但是上圖5000年前的伊拉克藏族人華僑,他的身上插滿了草,是不是用于制作酒曲的“耶瑪”草呢?
四:伊拉克泥板上的中文字:米,用,五。
青稞,又名米大麥。
伊拉克泥板文字識讀:米,用,五。
泥板上的“米”字,是指釀酒的原材料青稞,別名米大麥。
泥板文字“用,五”,是指釀造青稞酒,在伊拉克要用5天的時間,來發(fā)酵。
泥板上的“五”字,字體出自于中國5300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
{上圖為中國蘇州市吳中博物館珍藏的良渚陶文}
蘇州良渚陶文識讀:冓,戉,五,↑。
良渚陶文和伊拉克泥板上的“五”字,是指時間,5天。
{上圖為沙漏}
新石器時代的中文字“五”字,是對記錄時間工具沙漏造型的寫實。
五:伊拉克5000年前的中國藏族人華僑們,用酥油桶作為釀酒的工具。
{上圖1為伊拉克泥板上的藏族人酥油桶。圖2,3為現(xiàn)代中國西藏人的酥油桶}
藏族人的酥油桶,,叫做童子桶,桶部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一般大,外圍用銅皮箍。
伊拉克5000年前的藏族人華僑,將青稞煮熟之后,拌好酒曲,就倒入酥油桶里密封貯存,發(fā)酵5天,就能得到青稞酒。
{上圖為現(xiàn)代中國藏族人的酥油桶}
藏族人打酥油,提煉酥油俗稱打酥油,每逢早晚,婦女們把濾凈的鮮奶倒入酥油桶里,使之略微發(fā)酵?,F(xiàn)代藏族人,已經(jīng)不再使用酥油桶來發(fā)酵青稞制酒了。
{上圖1,2為現(xiàn)代藏族人釀造青稞酒的木制器具.圖3為青稞酒}
現(xiàn)代的中國藏族人,用木桶發(fā)酵青稞釀酒,而距今5000年前的伊拉克中國藏族人華僑,則用酥油桶釀酒。
六:伊拉克泥板上的文字:“米,下”,是指“藏cáng臧”酒。
上圖伊拉克泥板文字讀作:“米下{↓}。
“米”字,是指米酒,即米大麥酒青稞酒。
伊拉克的藏族華僑,將左邊酥油桶釀造好的米酒,清理出酒渣滓,倒出來酒液體,放入右邊的酥油桶里密藏。
“下”字,在新石器時代別寫為“↓”字。
藏族人的“藏{zàng}”字,寧外一個發(fā)音是“臧{cáng}”,所有的酒,要秘藏一段時間,味道則更加甘醇。現(xiàn)代中國藏族人的青稞酒產(chǎn)品,就有儲存30年的年代酒。
七:最后,這位5000年前的伊拉克藏族人華僑,開始起舞,口念咒語,鎖住酒魂。
{上圖1為伊拉克泥板。圖2為中國藏族人的舞蹈“卓舞”}
上圖1的這個伊拉克藏族人華僑男子,他完成了釀造青稞酒的所有流程。他開始圍繞在酥油桶的中央舞蹈起來,他單腿“卓立{高立}”,所跳的舞蹈叫做“卓”舞。這位泥板上5000年前伊拉克男子的舞蹈,至今被中國西藏人所繼承。
這位伊拉克的男子,一邊舞蹈,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他在念咒語,他要鎖住酥油桶里青稞酒的酒魂。酒魂一旦逃走了,酒就壞了!
咒語,是中國藏族人最常見的真言。
八:伊拉克5000年前的藏族人華僑和狗。
伊拉克泥板上,左邊和右邊,刻畫有2只狗。
中國藏族人最好的朋友,就是狗。
中國西藏安多地區(qū)流行《青稞與狗的故事》,講述了在很早很早以前的青藏高原,藏族先民還沒有種植糧食,人們只能靠游牧和其他方式生活,處于饑寒交迫之中,在此情形下,神便派狗去遙遠(yuǎn)的另一個世界去尋找種子,狗排除了千辛萬苦,終于有一天,叼著青稞穗子回到了西藏。從此,人們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九:伊拉克泥板上的男子,身穿絨衣。
上圖5000年前的伊拉克男子,身穿的是“絨衣”,即是指用羊毛和牛毛編織的衣服。他的族稱是“嘉絨藏族人”。他在距今5000年前的伊拉克,信奉的宗教是“薩滿”,而不是佛教,苯教,基督教。
“拉,薩”,詞義別稱為“拉著一群信奉薩滿教派的人,來到這里居住。
藏族人,是一個游牧民族。
現(xiàn)代考古顯示:
牛,最早于距今7000年前后,被人工馴化為家畜,出現(xiàn)在伊朗高原。
羊,最早于距今7000年前后,被人工馴化為家畜,出現(xiàn)于西亞地區(qū)。
中國藏族人族群,于5000年前就僑居在伊拉克游牧,一點也不奇怪!
{上圖為身穿皮革衣裳的中國藏族人}
藏族人的皮毛衣裳,又叫“戎”和“西戎”。
十:5000年前的伊拉克人和現(xiàn)代伊拉克人不存在有文化上的繼承性。
{上圖1為伊拉克泥板。圖2為現(xiàn)代伊拉克男人們}
5000年前的伊拉克人在泥板上,寫的是中文字。
現(xiàn)代的伊拉克文字為:??????? ??????,(???????)
現(xiàn)代伊拉克文字和5000年前的泥板上的中文字,沒有關(guān)聯(lián)性和傳承性。
現(xiàn)代的伊拉克人,也不再使用5000年前的酥油桶。酥油桶,是中國藏族人的文化特質(zhì)。
5000年前的伊拉克人,在文化和風(fēng)俗基因上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他們{她們}并不是現(xiàn)代伊拉克人的直系祖先。
而現(xiàn)代的藏族人,還在使用酥油桶做為發(fā)酵器,并且也在繼續(xù)使用鳥類的糞便來做酒曲,釀造青稞酒。
人類,就像水流,不斷地在地球上遷徙!
《庫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辭》237:“貞,王勿,乎{虎}婦好,往,伐土方。
于距今5000年前,居住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中國藏族人華僑,被中國商王朝政府在《甲骨文合集》里稱之為“土方人”。
中國藏族人,唐朝時期別稱為“吐蕃{藏文:???????????}。
結(jié)束語:
我童年的美味回憶,湖北省江漢平原的“牛糞餅”熬藕湯。
1971年-1979年,我生活在距離湖北省武漢市50公里遠(yuǎn)的農(nóng)村里。
江漢平原都是稻田,所以農(nóng)民們養(yǎng)了很多的水牛,用來耕田。
{上圖1為藏族人墻面的牛糞餅。圖2為燃燒的牛糞}
江漢平原多為湖區(qū),樹很少,人們就像藏族人一樣,把水牛糞餅貼在墻上,晾干,作為燒火的燃料。
到了冬天,每家每戶,都會把晾干的水牛糞餅在爐子里生火,在家里熬藕塘。
水牛糞在燃燒的時候,一點也不臭,還會散發(fā)淡淡的芳草沁香。
我童年的美味就是:牛糞餅熬藕塘。
但是,對于沒有過鄉(xiāng)村生活經(jīng)歷的人來說,他很難相信,5000年前的人們和現(xiàn)代藏族人會利用動物糞便自身的熱量,來發(fā)酵制作酒曲。
說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