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想多了,明朝姓高的人不需要避明仁宗朱高熾帝諱中的“高”字!不僅姓不要避,連名字中出現(xiàn)“高”字也不用避。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這方面還是相當(dāng)大氣的,《大明律》明文規(guī)定:名字中與帝諱同音不同字的不需要避帝諱,只使用了一個字的也不需要避帝諱,除非您叫“X高熾”或者“高熾X”之類,否則不需要改名。當(dāng)然,明朝的國姓——朱也是不需要避諱的,如果您原本就姓朱,您繼續(xù)姓朱。但如果您原本不姓朱,是不能隨便改為朱姓的,除非像鄭成功改朱成功那般、由皇帝“賜國姓”。
▲南明的“國姓爺”朱(鄭)成功畫像
雖然朱元璋比較大氣,但他的后世子孫們?yōu)榱藦娬{(diào)自己的與眾不同,還是要求他人避帝諱的。但也并不是所有字都避,通常只避帝諱的最后一個字。大概是從成化年間才開始的,之前并沒有這樣的規(guī)定。自成化始,凡遇到帝諱中的最后一個字必須缺筆、也就是少寫一兩劃或者用其他字代替。當(dāng)然,您愿意省略掉也沒有問題,僅此而已。可以說,明朝避帝諱的要求是歷朝歷代中最低的。
▲清和恭親王弘晝?nèi)惫P避帝諱——弘字少一點
同時,為了他人將來避帝諱方便,明朝的部分皇帝在給兒子取名時往往會選擇一些生僻字,比如明孝宗朱祐樘的“樘”字、明穆宗朱載坖的“坖”字。但這并不絕對,比如明憲宗朱見深自己的“深”字、明神宗朱翊鈞的“鈞”字、明光宗朱常洛的“洛”字等等,就都是比較常用的字。在這方面沒有明文規(guī)定,全看皇帝的“心情”了。
▲明穆宗朱載坖畫像
順帶說一說明朝宗室的取名規(guī)則,這也是相當(dāng)奇葩的。在民間,兄弟(包括堂兄弟)取名通常都使用同一個字輩,或者索性不使用字輩。但明太祖朱元璋卻獨樹一幟,給二十幾個兒子每家都定了一套字輩,各不相同。比如懿文太子朱標(biāo)家的“允文遵祖訓(xùn)、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明成祖朱棣家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這也是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仁宗朱高熾明明是叔伯兄弟,字輩卻一個是“允字輩”、一個是“高字輩”的原因所在。
▲建文帝朱允炆與明仁宗朱高熾畫像
那么,如何區(qū)分輩分呢?看名字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平輩名字中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是一樣的,比如朱允炆的“炆”字和朱高熾的“熾”字,都是“火”旁!再比如朱允炆的兒子叫朱文奎、朱文圭,朱高熾的兒子叫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等等,都是“土”旁。
▲“游戲規(guī)則”制定者——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規(guī)定,后世子孫父子之間必須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木生火”、所以朱棣的兒子叫朱高熾,“火生土”、所以朱高熾的兒子叫朱瞻基……從而保證了后世子孫每一代名字中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都是相同的!
▲五行相生相克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