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沒有廟號,一般認為是因為他的功德不夠,不配追尊廟號。
但其實,景帝沒有廟號,可能單純只是因為他的運氣不好導(dǎo)致的。
因為西漢雖然也和其他朝代一樣,秉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廟號追尊邏輯。
但這只是原則,不是標準。
在西漢,老皇帝死了,要不要上廟號,上什廟號。并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標準。
比如說劉邦。他死后,按照歷朝歷代普遍的玩法,漢惠帝劉盈和呂后,應(yīng)該馬上召集群臣開會,商議劉邦的廟號和謚號。
并在劉邦正式下葬之前,把廟號和謚號都確定下來。
這是一定要做的。因為劉邦是開國皇帝,他不可能不追尊廟號。
而且劉邦作為開國皇帝,他也不存在功德不足以上廟號的情況。
但結(jié)果呢?
劉邦死后,劉盈和呂后卻只給他追尊了“高皇帝”的謚號,沒有追尊廟號。
之后的漢文帝和薄太后,也沒有給劉邦追尊廟號。
劉邦的廟號,是景帝繼位后。
先由制詔御史提議:高帝、文帝都是有功德之君,應(yīng)按照古代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追尊廟號。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詔御史:“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禮樂各有由。
又由丞相申屠嘉等人建議,認為劉邦應(yīng)該追尊太祖廟號,文帝應(yīng)該追尊太宗廟號。
臣(申屠嘉)謹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T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歲獻祖宗之廟。請著之竹帛,宣布天下?!敝圃唬嚎伞!薄妒酚洝ば⑽浔炯o》
最后經(jīng)漢景帝拍板,這才確定了下來。
這時候,劉邦已經(jīng)去世近40年了。
而景帝在確定劉邦廟號時,也一并確定了自己父親漢文帝的廟號。
惠帝是劉邦嫡子,而文帝只是庶子。并且文帝是因功臣集團剿滅諸呂之亂后,才上位的,有得位不正的嫌疑。這多多少少影響了漢景帝的合法性。
所以景帝此舉,很有意思。我們從中明顯可以看得出,他給立劉邦立廟號,動機應(yīng)該是為了弱化了惠帝的存在感。強化了劉邦與文帝,以及與他之間的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
他是為了自己才做這件事的。并不是因為劉邦有功,文帝有德,他才給父祖上廟號。
從劉邦這個例子,不難看出,西漢的廟號追尊原則,和其他朝代不一樣。
后漢朝時代,都是有游戲規(guī)則的。
而漢朝時代,則沒有具體的規(guī)則。
景帝之前,估計漢朝根本就沒有廟號制度。
給已故皇帝追尊廟號,在景帝之前,應(yīng)該不被認為是必須之舉。
也就是說,景帝之前的皇帝駕崩,繼承人肯定要給他追尊謚號。
但要不要追尊廟號,就不一定了。
景帝之后的情況,貌似也是如此。
景帝死后,武帝沒有給景帝上廟號。
武帝死后,昭帝也沒有給武帝上廟號。
武帝的世宗廟號,是宣帝劉洵親政后(名義上親政),為加強自己的合法性,才給武帝追上的。
(本始二年)六月庚午,尊孝武廟為世宗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獻。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國,皆立廟。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稘h書·宣帝紀》
這時候,武帝已經(jīng)去世近20年了。
宣帝死后,后來的元帝、成帝、哀帝,也都沒有給宣帝上廟號。
宣帝的漢中宗廟號,也是過了很多年后的漢平帝晚期,王莽為了討好姑媽王政君,才特意給他追上的。
莽為安漢公時,又諂太后,奏尊元帝廟為高宗?!稘h書·元后傳》
這時候宣帝去世也將近有50年了。
據(jù)說當時王莽原本只想給元帝追尊廟號。
因為王政君是元帝皇后,元帝是王莽姑父。
但這樣赤裸裸的暗箱操作,又不妥,畢竟元帝的功德明顯不如宣帝。
只給元帝上廟號,而不給宣帝上,天下人都不服氣。
所以王莽干脆就給宣帝和元帝都上了廟號。
安漢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廟為中宗,孝元廟為高宗,天子世世獻祭?!稘h書·平帝紀》
值得一提的是。成帝和平帝的廟號,也是王莽追尊的。
漢平帝死后,王莽為成帝追上統(tǒng)宗廟號。為平帝追上元宗廟號。
平帝崩,大赦天下。莽征明禮者宗伯鳳等與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喪三年。奏尊孝成廟曰統(tǒng)宗,孝平廟曰元宗?!稘h書·王莽傳上》
如果算上王莽追尊的四宗,西漢正兒八經(jīng)的十一位皇帝中(除去前后少帝和劉賀),有七位都有廟號。
這個比例,其實不算低了。
不過,宣帝、元帝、成帝、平帝的廟號,在劉秀建立東漢后,都被取締了。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以前,也就是劉秀接受戴涉的建議,尊宣帝為爺爺,元帝為老爸之前(劉秀與成帝是平輩)。東漢官方只承認劉邦、文帝、武帝的廟號。
其余四宗,包括宣帝,劉秀都不承認。
不承認的原因,劉秀對外宣稱的理由,是他們的功德不夠。然而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劉秀要反王莽。
凡是王莽提名的,他就要反對。
當然,宣帝的廟號,劉秀后來還是認了。
畢竟宣帝是真的有功德的皇帝,劉秀也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
但需要注意的是。劉秀是再次追尊了宣帝的中宗廟號。
王莽的那次追尊,他不認。
但他敬重宣帝,所以他又追尊了一次。
這屬于二次追尊性質(zhì)。
這與大眾印象中,劉秀直接承認王莽當年的追尊,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
這點一定要搞清楚。
因為這表明劉秀最初也廢掉宣帝的廟號。
表明在政治利益的取舍面前,功德什么的玩意都是可以無視的。
綜上所述。景帝沒有廟號,是由于他功德不夠的解釋,理由貌似并不夠充分。
因為首先,景帝功德不夠,難道元帝、成帝和平帝,這三位廢材的功德就夠?
其二,前面也說了,給西漢皇帝上廟號,大多都是帶有政治博弈性質(zhì)的操作。
景帝如果像元帝、成帝、平帝一樣,先被追尊廟號,后被劉秀取締。
這勉強還能說他是功德不夠。
可他和惠帝、昭帝一樣,他們是完全沒有被追上過廟號。
完全沒有被追尊,且本身的功德又明顯強于元帝、成帝、平帝。
這就只能說明,景帝的運氣不好。
他的后代,武帝、昭帝、宣帝等,不需要通過給他上廟號,給自己帶來政治利益。
所以,后世子孫干脆也就不給他上了。
武帝如果不是宣帝堅持要給他上廟號,也有一定概率沒有廟號。
昭帝的運氣也不好。他和惠帝類似,都是絕嗣的那種倒霉蛋。
連沒有直系子孫都沒了,誰還操心他們有沒有廟號?
另外,東漢的和帝也是這類倒霉蛋。
漢和帝劉肇在位期間,滅北匈奴,降服南匈奴,平定西域三十六國,開創(chuàng)“永元之隆”。
死后追上漢穆宗廟號。
結(jié)果到了漢獻帝時期,直接被董卓取締了。
當時受牽連,一起被取締的,還安帝劉祜的恭宗廟號,順帝劉保的敬宗廟號、桓帝劉志的威宗廟號。
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稱后,皆請除尊號。制曰:'可。'
后三位,以“無功德,不宜稱宗”的理由被削除廟號,尚情有可原。
可漢和帝的廟號也被取締了,而且之后也沒有恢復(fù),算什么回事?
只能說,這就是政治博弈。
董卓進京,需要立威,然后他就把魔爪伸向了和、安、順、桓四帝的廟號。
而漢獻帝的父親是漢靈帝劉宏。
劉宏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河間孝王劉開的曾孫。
獻帝與和帝并無直系血緣關(guān)系。
因此,獻帝不管是被董卓脅迫時。還是脫離西涼軍閥掌控,與曹操合作時,都懶得操心漢和帝該不該擁有廟號。
如果獻帝是和帝的直系子孫,那情況就不一定了。
他肯定會力保和帝的廟號。
即使保不住,也會想辦法恢復(fù)。
功德不夠,子孫會想辦法為祖宗湊的。
只要后世子孫有心,功德不足這點小事,從來就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