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熟悉歷史更多的途徑是從電視劇里看來的,所以很多時候電視劇擅自編寫其實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就像你現(xiàn)在去問一個小孩,諸葛亮是誰?答案更多的一定是他是一個法師。
好吧,今天我們來聊聊在清朝尊禮重孝的年代,尤其是對于皇家這個規(guī)矩頗多的深宮大院里,太后和皇帝間的互相稱呼是如何的?
皇帝,九五至尊,真龍?zhí)熳樱匚皇菬o人可及。而在清朝這個推崇忠孝禮制信的朝代,這不單單非得是在大事上能體現(xiàn)出來,就在皇帝和太后互相的稱謂上都容易出事兒,叫啥都不對,叫兒子吧,那么老大的一個領(lǐng)導也不合適。不叫吧,又顯得皇帝不孝,這就難辦了。
皇帝在帝國主義思想下是最崇高的,也就意味著任何人不可以逾越皇帝,這樣會有損皇權(quán)的威儀,怎么辦呢?太后又不能叫皇上為兒子,皇帝都是你的兒子,豈不是你比皇帝都大?在那樣的時代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太后一般與皇上說話,都喊他皇帝,而皇帝就喊母后。這算是個折中的辦法,即保全了太后的威儀,不失皇家的面子,又不會讓皇帝顯得不孝。
那么是所有人可以這么稱呼皇上為皇帝的嗎?不是的。大臣在上朝時主要稱呼皇帝仍舊是皇上、萬歲,而其他的朝代不同的是有的稱陛下。
清朝復雜就復雜在滿漢還不一樣,漢官通常會自稱臣,說好聽了你我是雇傭關(guān)系,說不好聽了就是我征服了你,你就是個下屬。滿官自稱奴才,雖然聽起來似乎身份更低微,但是就透著一股子親近勁兒——我們都是一家!你看王剛主演的和珅,就把這個現(xiàn)象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所以在清朝時期,滿人骨子里就有一種奴才的思想,其實與當時明朝的統(tǒng)治有關(guān),使得這種思想延續(xù)了下來。
在清朝稱謂是不可以錯的,一旦稱呼出錯,丟帽子事小,丟腦子事就大了,所以那時候的人基本上不敢出錯。
王剛老師的和珅是經(jīng)典,但是也有一處錯誤,就是他討乖的喊著萬歲爺。萬歲和萬歲爺一詞,當時其實也是不常叫的。拿雍正皇帝來說,如果誰敢這么叫他,他會覺得你是在拍馬屁,雍正那脾氣,你要是真敢喊萬歲爺,回頭非批個奏折罵你不可。
再一個就是,對皇上壓根就沒有敢稱呼什么什么爺?shù)模热缯f大臣受召入宮,開頭第一句話如果說康熙爺,恭請圣安。那這位大臣可就小命不保。因為在清朝,比如說康熙爺乾隆爺順治爺,都是對逝去的皇帝的尊稱,即在年號后加個爺字。如果對活著的皇帝稱其年號加爺,會讓皇帝覺得你是在咒人早死呢。你咒他早起,他就有那個能耐讓你馬上死必須死,管不住嘴的話,怕不怕?
當然背地里,誰愛怎么說怎么說,背地里罵皇上的人也大有人在不是。但是千萬不要被皇帝知道,也不要在被人的面前說,不然皇帝一聽說你罵他,那這個人還能有好日子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