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人看來,朱元璋從最底層的貧民奪得天下,開創(chuàng)明朝,最重要的原因是善于用人,在朱元璋的身邊聚集了當時最優(yōu)秀的人才,如以文武雙全、功貫古今著稱的徐達,鮮有敗績、總是帶頭沖鋒的常遇春等等,而且這兩人一直是正副搭檔,常遇春當先鋒,徐達當統(tǒng)帥,都是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
在性格上,徐達善于學習、善于采納不同意見,一般看的更長遠,胸懷大志;常遇春則不是統(tǒng)帥之才,他性情比較自負,剛追隨朱元璋時,就四處宣揚自己是可以帶兵十萬之多的將才,因此軍營里的士兵都叫常遇春為“常十萬”。當然,單單從功績來說,常遇春的確擔得起“常十萬”的外號,但是,他卻有一個很大的人格缺陷——殺降,甚至是屠城,總之非常喜歡殺戮。
在與陳友諒大戰(zhàn)時,陳友諒手下有4000多個士兵向常遇春投降,常遇春二話不說,將這些降兵全部活埋了,這讓朱元璋很惱火,因為殺降越多,敵人就會越死戰(zhàn)到底,畢竟投降也是死路一條。在后來,朱元璋一直叮囑常遇春不要屠殺投降的敵人,但常遇春對此毫不在意,經常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為由,持續(xù)不斷地殺降。
在征伐北元的時,常遇春在山東濰縣殺掉了所有元軍,順帶還殺了城中大部分居民;等他進兵到山東東昌時,甚至下令屠城,城內城外方圓十幾里,不論軍民,一律屠殺,搞得人煙斷絕。在古人看來,殺降不祥,而且兩軍交戰(zhàn),既然已經分出勝負,敵人已經放下武器了,就不應該再殺了,秦朝時期的白起長平一戰(zhàn),坑殺趙國數(shù)十萬主力,雖然大獲全勝,但卻留下了殺降的壞名聲,自己也死于非命。
跟白起一樣,常遇春也是死于非命,年僅四十歲就暴病而死,而且是在行軍途中突然死去的,其實這時候的天下基本安定了,就得到分王封侯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常遇春總是身先士卒,而且動不動就四處遠征,應該算是過勞猝死的。但常遇春的三個兒子也都不得善終,這就讓人聯(lián)想翩翩了。
常茂
常遇春的大兒子常茂,犯了軍紀,被朱元璋發(fā)配到龍州(應該在廣西邊境),結果流放不到四年就病死了,常茂死后,他的親家們還爭權奪利,造了很多關于常茂的流言蜚語,可謂是死都不得安寧;常遇春的二兒子常升,在朱棣靖難之役時,戰(zhàn)死沙場,三兒子常森在戰(zhàn)場上不知所蹤,大概是死在了亂兵之下,幾乎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相對來說,徐達雖然被朱元璋整死了,但他的后代卻世襲罔替,一直享受著榮華富貴。由此可見,積德行善,大概也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