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適宜各種植物生長,其中也不乏一些中草藥材。據普查,僅五蓮山就有200余種中草藥,種類之多,堪稱魯東南之最。
蒿子(茵陳)基本屬性: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苦、寒,可清濕熱。茵陳是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可取其干燥幼苗入藥。分布區(qū)域:廣泛分布在五蓮東部山區(qū)山坡的陽面。采摘時節(jié):農歷三月四月,可以去山上采摘嫩苗。服用方式:可蘸醋或醬生食,也可與面粉一起蒸制,還可以曬干泡茶喝,可養(yǎng)肝護肝,利膽祛濕。
青蒿基本屬性: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性苦、寒,可清熱涼血、解暑除蒸。分布區(qū)域:廣泛分布于五蓮丘陵山區(qū)的田野溝壑中,以黃花蒿最為多見。采摘時節(jié):最佳收采時機為生長盛期與花期之間,此時青蒿素含量最高。服用方式:內煎服,也可外洗。作食物用可涼拌、清炒,還可加米熬制成青蒿粥,有清熱退燒的功效。
黃花鞭(連翹)基本屬性:木犀科多年生落葉灌木。性苦、寒,具有清心解熱、消腫散結的功效。分布區(qū)域:野生連翹廣泛分布于五蓮山、九仙山、七連山等五蓮東部南部山區(qū)的山嶺溝壑中。采摘時節(jié):早春,3月底至4月初左右。服用方式:將連翹與金銀花搗碎,放入白菊花混勻,做成茶包加熱水飲用。也可做連翹蘿卜湯,將連翹與女貞子一起煎制,去渣取汁,再煮沸后放入白蘿卜片,待溫食用。
麥蒿種子(葶藶子)基本屬性:十字花科獨行菜屬植物獨行菜。性辛、苦、寒,具有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分布區(qū)域:廣泛分布于五蓮的田野、道路、住宅附近,以冬小麥地里的田埂上居多。采摘時節(jié):早春冬小麥返青時,是麥蒿苗正嫩的時候,取其嫩苗即可食用;種子可入藥,一般于5月中下旬成熟。服用方式:將其嫩苗放入開水中焯一下,瀝出多余水分,加入蒜泥、甜面醬或豆瓣醬,淋上香油涼拌食用,亦可做餃子餡。
金銀花基本屬性:忍冬科藤本植物。性甘、寒,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清解血毒,可用于各種熱病。分布區(qū)域:野生金銀花常見于東部山區(qū)的九仙山、五蓮山、寨山等區(qū)域,另有部分人工種植區(qū)。采摘時節(jié):每年春季四五月份開花,可選擇晴天的早晨上山,采摘尚未開放的花蕾入藥。服用方式:將花蕾摘下后立即平鋪于山石上晾曬至干,可沖泡飲用,亦可炒制花蕾作茶飲用,可涼血止血。
紫草基本屬性: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苦、寒,有涼血活血、透疹解毒的功效。分布區(qū)域:僅分布在五蓮山、九仙山區(qū)域,數量稀少。采摘時節(jié):一般于4至5月或9至10月挖取其根部,因為剛出土的春季苗或果熟后的秋季苗采挖質量最好。摘下后切忌水洗,否則會造成有效成分流失。服用方式:藥用部分為其干燥根。內服可煎湯或入散劑,外用熬膏或制成油涂抹患處。
掐不齊(雞眼草)基本屬性:學名裂苞鐵莧菜,一年生草本,為豆科雞眼草屬植物雞眼草。性涼、苦、澀,清熱解毒、利濕,也可收斂止血。分布區(qū)域:此草生于五蓮的山坡、路旁、林緣、田邊以及溪流旁等處。采摘時節(jié):夏秋采收,洗凈切細曬干后以全草入藥;亦可鮮食。服用方式:內服煎湯,外用搗汁涂于患處。春天采摘嫩芽還可以炒菜食用。
地丁草(紫花地?。?/strong>基本屬性:屬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性苦、辛、寒,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分布區(qū)域:廣泛分布于五蓮丘陵山區(qū)的地堰、荒山等處。采摘時節(jié):早春3至4月開紫色小花,可以食用;入藥則取全草。服用方式:煎湯服用。可直接與補血益氣類的藥物同煎,也可搭配金銀花、茯苓、車前子,起到祛濕、散熱、鎮(zhèn)痛的作用,與夏枯草和牡蠣一起煎湯則能起到消腫化瘀的功效。
太子參基本屬性: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甘、苦、微溫,可補益脾肺,益氣生津。分布區(qū)域:在五蓮山、九仙山區(qū)域分布較多。采摘時節(jié):大暑前后采挖。服用方式:可與黃芪、紅棗和適量水煮30分鐘飲用,還可與雞、魚或田雞燉湯,都具有保健作用。
旋覆花基本屬性: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或線葉旋覆花等數種旋覆花。性辛、咸、溫,主治咳嗽痰多、嘔吐噯氣。分布區(qū)域:多栽植于庭院及路邊。采摘時節(jié):夏、秋兩季采摘即將開放的花朵,藥用部分位于其中。服用方式:內服煎湯或入丸、散。外用可煎水擦拭、研成粉末干撒或調敷。
地黃基本屬性: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藥時分為生地和熟地,生地性甘、苦、寒,主治急性熱病、病后虛寒。熟地性甘、微溫,可補血滋陰。分布區(qū)域:野生較多,常生長于丘陵田邊、荒地等。采摘時節(jié):秋季采挖,藥用部分為其干燥塊根。服用方式:煎藥服用,也可加米煮粥,與水蟹或排骨等煲湯亦可。
順筋草基本屬性:學名虎杖,為蓼科植物。性苦、平,可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清熱利濕。分布區(qū)域:多栽植于庭院中或路邊。采摘時節(jié):早春時節(jié)取其根莖,其葉亦可作藥用。服用方式:內服煎湯或入散劑。外用熬膏或制油涂抹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