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每個縣衙大堂前的牌樓橫梁上寫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說的很好聽,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
官員們對比自己大的官,是卑躬屈膝,極盡拍馬溜須之能事。每年在自己管轄范圍內(nèi)過境的大官很多,一旦他們獲知某大官要路過本縣城,縣官總是全班值勤,坐轎到縣界迎接,并預備酒飯招待,親自陪高官上酒席。第二天還要到縣界恭送高官,等大官平安出境,他要向上級匯報某帥某長某日過卑縣平安出行。別的縣官同樣要照此規(guī)矩迎接他們的大官,如此一來,他們一月總有三五次接送大官的機會。三年內(nèi),只要境內(nèi)不出事故,任期滿后自可升官。至于沿途接待的費用,能報的則報銷,不能報的則在平攤在當?shù)乩习傩疹^上。
高官們見皇帝當然是要下跪的,退朝后,臣子們不能直接轉背走,拿脊背對著皇帝,要面朝金鑾殿上的皇帝,往后挪步,這叫“卻行”。
官員們對皇帝和高官們這么恭敬,那么對平民老百姓是不是也很客氣?
縣官們因公事外出,坐的是藍呢大嬌,由四人抬著;走在最前頭的衙役打著牌子鳴鑼開道,后面跟著打紅傘(稱日月照)的,轎子兩旁各有兩人帶刀護衛(wèi),師爺們則帶著眾差役跟在轎子后頭。百姓們?nèi)羰锹牭借尮穆暫徒泻奥?,要讓路側立在道旁,不許有喧鬧聲。如果有人正好擋在路中央,衙役們拿出如鞋底般的刑具,在轎子前扇此人耳光二十個。若此人是攔轎喊冤者,則被衙役帶回衙門稍后處置。一般而言,百姓稱縣官為“大老爺”,稱自己為“小的”。
1869年,某武官下鄉(xiāng)巡視
縣官在普通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但對于當?shù)厥考潊s非??蜌?,因為要想當?shù)刂伟埠茫x不開士紳的協(xié)助。朝廷要收稅派款,也需要士紳的支持。沒有士紳,縣官在當?shù)馗敬舨幌氯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