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 如果一個清官沒有什么才能,反而仗著自己的“清廉”之名,自我標榜,固執(zhí)己見,甚至卷入“黨爭”,該怎么辦?
康熙
康熙五十一年,江南出事了。
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放榜之后,江南學子沸騰了。原來,上榜的人之中,有很多是出自鹽商巨富之家,這讓很多貧困學子懷疑,里面有黑幕。
很快,這件事情就鬧大了,揚州學子組織了起來,把主考官家的祠堂都給拆了。蘇州考生聚集了一千多人,把財神爺?shù)哪嘞袼偷搅水數(shù)馗畬W,諷刺主考官員借科舉斂財。南京學子更有心意,竟然把江南貢院牌匾上的“貢院”用紙糊起來,改成了“賣完”,表達不滿。
整個江南都亂套了,各地都是浩浩蕩蕩的示威活動,面對學子,官員不敢隨意鎮(zhèn)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事情鬧大。
很快,遠在京城的康熙就知道了這件事。既然各地都鬧,那其中必然有問題了。江南的地方高官,也很快把折子遞了上來。
江蘇巡撫張伯行,江南地區(qū)有名的清官,指出這次鄉(xiāng)試一定有問題,建議嚴查。
兩江總督噶禮,卻態(tài)度強硬的表明,科舉沒有問題,這是聚眾鬧事,必須抓幾個治罪才行。
張伯行是漢人清官,地方群眾對他非常支持。噶禮是滿人能臣,處理事情堅決果斷,是朝廷在江南極其重要的官員。這兩人在“科舉舞弊案”的態(tài)度上,截然不同,康熙敏銳的感覺到問題大了。
很快,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張鵬翮,及漕運總督赫壽,以欽差大臣之名,赴江南審理此案。這兩個欽差大臣,也是一滿一漢,可見康熙的謹慎。
張伯行
結(jié)果,一個有嫌疑的新科舉人,一下子就被查了出來。在當堂出題復試的過程中,他文理不通,筆跡也對不上。一審訊就招供了,自己在考試時夾帶文章進場,確實作弊了。很快,連帶著查處了收受賄賂的相關人員。
到了這里,其實案子就可以結(jié)了,該抓的都抓了,能回去復命了。結(jié)果,一個涉案人員忽然供出,有人托付他把15錠金子交給安徽布政使的家人,聽說是給總督噶禮的。
這話一出,整個審案現(xiàn)場炸了!噶禮就坐在堂上,所有人都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脾氣火爆的噶禮立刻拍桌子怒吼,說此人誣陷封疆大吏,要當場拖出去打死!
張伯行立刻表態(tài):犯人還沒有審理結(jié)束,怎么能當場打死?噶禮如果心中無愧,就不用害怕什么。
結(jié)果,在后續(xù)的調(diào)查中,安徽布政使的家人明確表示不知道這件事,在這個涉案人員的家里,又搜出了15錠金子。這樣看來,似乎沒有噶禮收受賄賂的證據(jù)。
但是,張伯行并沒有就此作罷。他很快就上奏,彈劾噶禮。
這里必須要交代一下,張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殿試三甲八十名,賜進士出身。其他的不說,寫文章的本事,還是非常厲害的。
而且更關鍵的是,不知什么原因,張伯行上奏彈劾噶禮的內(nèi)容,在康熙看到之前,就已經(jīng)泄露出去,在江南學子之間廣泛傳抄。本來就憤憤不平的學子們,看到張伯行為了揭露黑幕,敢于和總督噶禮叫板,紛紛表示全力支持!
噶禮也沒有坐以待斃,他也上疏彈劾張伯行,并且派人快馬加鞭,趕在前面送到了康熙手中。
拿到江南滿漢重臣互相彈劾的奏折,康熙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案子尚未水落石出,兩位大臣就已經(jīng)水火不容,這種公開化的沖突,明顯就是滿漢官員之間積累多年的矛盾爆發(fā)了。如果處理不好,會引起更大的黨爭。
于是,康熙決定采取折中的方式,直接把兩人都解職,聽候處理。
康熙的意思,是暫時淡化矛盾,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再慢慢調(diào)節(jié)矛盾。畢竟,兩位江南重臣,不能因為15錠金子鬧翻了整個官場。
當江南民眾聽說張伯行被解職之后,數(shù)萬人立即組織了抗議活動。大量行業(yè)罷市,民眾浩浩蕩蕩的來到張伯行家門口,跪地痛哭,全城一片哀嚎之聲。揚州、蘇州、松江……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鬧起來,還有人組織規(guī)模龐大的請愿團,要上京面見康熙,為張伯行喊冤。
更窩心的是,在江南各地駐防的八旗兵丁,也開始鬧起來,要為總督噶禮喊冤。
這就麻煩大了,本來是兩個官員的對抗,這下所有民眾都參與進來,如果再沒有辦法,很可能激起民變??滴踝顡牡氖虑?,就是滿漢不和,江南大亂。
無奈,康熙只好命令張鵬翮繼續(xù)調(diào)查,拿出切實的證據(jù),做出讓眾人心服口服的判決。結(jié)果,張伯行上奏康熙,說張鵬翮的兒子現(xiàn)在懷寧任縣令,受到了噶禮的控制,所以讓張鵬翮審案,恐怕不公平。
對于張鵬翮來說,張伯行這是“誤傷友軍”的做法了。所以,他干脆不顧江南民意,給出了一個大家都接受不了的審理結(jié)果:張伯行“誣陷”噶禮,應該革職處理。
這下麻煩大了,本來各打五十大板,現(xiàn)在全成了張伯行的錯。于是民怨沸騰,江南越來越不受控制。
后來,康熙還專門派蘇州織造李煦私下調(diào)解,希望各讓一步,平息此事。但是,張伯行和噶禮互不相讓。
連康熙的面子都不給了,這下更難處理了。
怎么辦?張伯行彈劾噶禮的事情,確實沒有查到實際的證據(jù),真較真的話,屬于“誣陷”。不過張伯行是江南有名的清官,拿他開刀,江南一定會出事。
張鵬翮也是有名的清官
很快,張鵬翮等人就接到了康熙的旨意,“噶禮屢次具折欲參張伯行,朕以為張伯行操守為天下第一,斷不可參,手批不準……爾等具系大臣,既知張伯行清官,當會議時,何無一言?”
康熙不僅要保住張伯行,還怪罪噶禮和審案官員,可見決心之大。當年十月十二日,康熙下旨:噶禮革職,張伯行革職留任。
江南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彈冠相慶,所有城市都沸騰了,紛紛贊揚康熙的聲明。在京的江南人士,還集結(jié)了上萬人跪在暢春園外,焚香祈禱,愿意各減一歲,祝愿康熙圣壽萬萬年。
康熙打贏了這場仗,但是他并不開心。
張伯行的勝利,靠的是清官的身份,而不是真的“占理”。更關鍵的是,這個清官似乎脾氣太倔了。
果然,之后出事了。
康熙五十二年,張伯行推薦了幾個人選接任江蘇布政使職務,但是康熙沒有同意,而是將湖北按察使牟欽元調(diào)了過來。張伯行非常不滿意,于是開始彈劾牟欽元,說他私通海盜。
結(jié)果康熙專門派人去查,沒有找到證據(jù)。
海盜之事查不到證據(jù),反而引來了很多官員的抱怨,張鵬翮以及刑部官員認為,張伯行誣陷官員及良民,挾私報復,應該斬首。
當然,康熙是不會殺了張伯行的,這一次,僅僅是把他調(diào)到了京城,當個無關緊要的京官了。
康熙不殺張伯行,因為他是大清官,有無數(shù)的江南百姓支持著。不重用張伯行,不僅因為他有點自命清高,更關鍵的是這個人沒有什么才能。
在張伯行所管轄的區(qū)域內(nèi),盜賊到處都是,官府的案件堆積如山,大量的事務處理不好。
對于康熙來說,這樣的清官,除了能表示自己的“圣明”,留著還有什么用?
所以,張伯行這樣的清官,就一直留在京城,直到七十五歲安然去世。
面對這樣的清官,康熙還能有什么好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