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秋,身在京城監(jiān)國的太子朱高熾,正在督促臣子們準備迎駕的相關事宜。
之前的接駕由于朱高煦的從中作梗,朱高熾曾被朱棣怪罪,所以他這次愈發(fā)的小心謹慎。
成祖朱棣已經64歲高齡了,依然寶刀未老,執(zhí)意興兵北伐。此次前往大漠,卻是遇到了蒙古人的做鳥獸散,并沒有遇到一股敵軍。所以,成祖的大軍只得班師回朝。
數天前傳入京城的戰(zhàn)報上說,大軍即將奔赴榆木川,不日即可回師,讓朱高熾做好接駕的準備。
朱高熾雖然對最近幾次北伐頗有微詞,但面對朱棣的蠻橫無理也只能持保留意見,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
朱高熾不禁想起現在還在囚牢里蹲監(jiān)獄的戶部尚書夏原吉。
1421年秋,成祖朱棣決定親征韃靼時,夏原吉站出來,以財政不足為由,極力阻止朱棣興漠北戰(zhàn)事,因而惹怒龍顏,被朱棣抄家下獄。
這夏原吉,是在戶部任職的“三朝元老”。他于洪武十五年始入職戶部,歷任任戶部主事、戶部侍郎,至永樂四年的時升任為戶部尚書,可以稱得上是資深財政官了。
傳聞這個夏原吉時常將戶口、府庫、田賦等數字寫成小條,放于袖中,以便隨時翻閱。因此,他對國家財政狀況,可以說是權威了。
他那“比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災眚迭作,內外俱疲。況圣躬少安,尚須調護,乞遣將往征,勿勞車駕"的諫言,可謂是善語良言,處處在為朱棣謀劃。
可惜,朱棣太過自負,未聽其勸阻,并按照原定計劃啟動了近幾次北征。
此次是成祖朱棣的第五次北伐親征,在大漠未尋找到敵軍動向時,便由于糧食耗盡,被迫返回,未有尺寸之功。
可笑的是,因此而被朱棣關進牢房,并被抄家的夏原吉,一生勤勉為國,卻因阻止這勞民傷財的戰(zhàn)爭而獲罪。
試問,哪個為了一己私欲而一心拍馬屁的臣子會為了百姓忤逆皇帝?又有哪個一心為國而被抄家的臣子家中,除了皇上的賞賜之物只有些破爛衣服和瓶瓶罐罐?
可惜了這位為國為民的能臣,蒙受了這不白之冤!
正為夏原吉鳴不平的朱高熾,突然接到手下人的密報,說楊榮回來要見太子。
楊榮隨朱棣北伐,卻先于帝師回京,卻是為了給朱高熾報喪,朱棣終于因為連年征戰(zhàn),身體不支,患病去世于榆木川。
連同朱棣去世消息一并傳來的還有朱棣去世前的遺言,其它的大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唯有一件卻讓朱高熾大感意外。
那就是朱棣在彌留之際,說了“夏原吉愛吾”這五個字。
朱高熾雖感意外,卻也明白這是父親對這位老臣的愧疚。
夏原吉曾經在靖難之后被人捉到朱棣面前要求殺掉,理由是夏原吉為建文帝朱允炆籌措糧餉時不遺余力,算得上是朱棣的敵人。
朱棣看他是個人才,沒聽別人的話,給他個左侍郎的官,讓他繼續(xù)呆在了戶部。
夏原吉就這么在戶部繼續(xù)老老實實地做著他的事,并給朱棣提出了三十多項針對賦稅徭役等制度的建議。
永樂元年,浙西發(fā)大水,夏原吉在數為大員均無功而返的情況下,去了浙西。他一到地方,便利開始著手治理水情,他身穿布衣,不用傘蓋,站在一線指揮,終于治住了水情。
隨后,他也治住了永樂三年發(fā)生在浙西的饑荒。
永樂四年,夏原吉正式接替了已故的郁新,擔任戶部尚書一職,開始了掌管著大明朝的錢袋子。
夏元吉任戶部尚書后,經一系列舉措的實施,使得“國用不絀”,國家財政狀況大為好轉。遷都北京、增置武衛(wèi)百司、派鄭和下西洋,修撰《永樂大典》等耗費巨大的一系列壯舉,他都功勛卓絕。
他完全可以說假話,去迎合朱棣征北。可他卻在朱棣已經發(fā)怒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實話實說,阻止征北。
朱棣去世前,一定是看透了這一層關系,才會有如此感慨。
朱高熾在處理并安排了手中的事后,決定親自去監(jiān)獄中,見見這個品質優(yōu)良的財政大臣,并請其出山。
牢中的夏原吉當聽說成祖朱棣薨逝的噩耗時,只是伏在地上痛哭,讓朱高熾大感傷心,只能一邊流涕一邊安慰這位老臣。
最后,朱高熾征求夏原吉的意見,寫了詔書,詔令了成祖死訊。并將夏原吉釋放,令其重新回到戶部,繼續(xù)掌管大明的錢財。
夏元吉一生為官兢兢業(yè)業(yè),憂國憂民,終于在六十五歲之際,在《明實錄》修成后謝世。其一生經歷了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5代皇帝,堪稱明朝“五朝元老”。
【參考資料:《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