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死于非命,享年39歲;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積勞成疾,享年32歲。兩代帝王英年早逝,這對北魏來說,既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兒。因為無論一個帝王在年輕的時候是多么英明神武,多么君臣相得,到了晚年,都難免平庸昏聵,老眼昏花,所以,帝王駕崩的早一點兒,在對國家來說,不見得是什么壞事兒!可皇帝更換頻繁,權(quán)利再次洗牌,這對國家也不是什么好事兒!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十一月初六,明元帝拓跋嗣去世。 同年十一月初九,16歲的拓跋燾繼位,成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為北魏太武帝。
這位太武帝,就是派中書侍郎李敞在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中,留下“碑刻祝文”的那位皇帝。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安排,讓我們以《魏書》所載的“祝文”與嘎仙洞內(nèi)的“石刻祝文”二者互相驗證,從而證明了,拓跋鮮卑的祖庭就是地處于呼倫貝爾的大興安嶺。
嘎仙洞 石刻祝文
道武帝天賜五年(公元408年),拓跋燾出生于平城,據(jù)說他出生時,體態(tài)容貌與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看后十分驚奇,高興地說: "成吾業(yè)者,必此子也。"意思是說:"將來能達(dá)成我的事業(yè)的,必定是這個孩子。"
其實這種爺爺夸孫子,“隔輩親”的事情,不僅僅會發(fā)生在尋常百姓家,在帝王皇族中也并不鮮見。歷史上,慕容廆就這么夸過自己的孫子慕容俊;朱元璋甚至直接將皇位直接傳給了長孫朱允炆;而康熙據(jù)說是因為喜歡孫子乾隆,才將皇位傳給了乾隆的父親雍正,以確保雍正死后,乾隆繼位。當(dāng)然,除非是爺爺親自將皇位傳給孫子,除此之外,這孫子能不能繼承皇位,還要看他爹是怎樣的安排。
太常七年(公元422年)明元帝拓跋嗣秘密召見白馬工崔浩,說:“朕疾彌年不愈,恐一旦不諱,諸子并少,將若之何?”意思是說:我這病始終不好,一旦我死了,諸子年幼,該由誰來繼承大統(tǒng)呢?崔浩回答說:要想避免皇帝死后,宗親貴胄爭位奪權(quán)的問題,就必須早立太子,并選拔賢臣對太子進(jìn)行教育,讓太子及早參與國家大事。也只有這樣,皇帝建在,可頤神養(yǎng)壽,而皇帝故去,北魏一樣國有成主,民有所歸。
可明元帝一共有七個兒子,到底該立誰呢?長子拓跋燾,杜貴嬪所生,時年15歲,次子拓跋丕,慕容夫人所生。至于三子拓跋彌、四子拓跋范、五子拓跋健、六子拓跋崇、七子拓跋俊因年齡幼小不在立儲之列。
史書記載:明元帝晚年,曾搭建一座高達(dá)二十余丈的高臺,拓跋丕經(jīng)常在夢中登到高臺的頂端,極目四望。明元帝召來術(shù)士解夢,術(shù)士說:此夢大吉!明元帝默而又喜色!這段記載,證明了明元帝對次子拓跋丕的偏愛,同時也說明,拓跋丕對皇位始終懷有覬覦之心
可重臣崔浩卻堅持認(rèn)為:立子以長,禮之大經(jīng),若廢長立幼,必然招禍至亂。與此同時,重臣長孫嵩也表示:燾既長且賢,天所命也!于是,在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四月初二,拓跋燾被封為泰平王,出任相國,加授大將軍。同年五月,臨朝聽政,監(jiān)管國事,次子拓跋丕封樂平王,加車騎大將軍;三子拓跋狝封安定王,加衛(wèi)大將軍。
同時,明元帝選拔或有功德、或有權(quán)謀、或有才智的六位大臣輔佐太子拓跋燾,自己除了親自主持對劉宋的戰(zhàn)爭之外,其他政務(wù),一并交由拓跋燾全權(quán)處置。他這種放權(quán)的做法,不但鍛煉了拓跋燾的執(zhí)政能力,同時也樹立了拓跋燾的微信。所以,在明元帝死后,拓跋燾順利繼位!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拓跋燾繼位還不滿一年,北魏修建的長城并未能有效阻擋游牧民族的鐵蹄,柔然六萬騎兵殺入云中,一路燒殺搶掠,并攻陷北魏故都盛樂。太武帝拓跋燾以身犯險,率輕騎迎敵,結(jié)果陷入重圍,全軍拼死作戰(zhàn),方才擊退柔然。
柔然,始終都是北魏一大禍患。正是因為柔然的牽制,使北魏無力進(jìn)一步征服其他割據(jù)政權(quán),更無力南進(jìn),與劉宋爭鋒。痛定思痛,拓跋燾不顧太后和眾位大臣的反對,在崔浩等人支持下,決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十二月,拓跋燾御駕親征柔然,斬首數(shù)千,獲馬萬余匹,大勝而歸。第二年十月,拓跋燾大舉北伐柔然,東西五路并進(jìn),柔然可汗率眾北遁,對北魏的侵?jǐn)_有所緩和。
始光二年(公元425年)胡夏國國主赫連勃勃病逝,關(guān)中大亂,諸子相爭,赫連昌火中取栗,拓跋燾乘機向西進(jìn)軍。始光三年(公元426年)九月,北魏軍進(jìn)逼關(guān)中重鎮(zhèn)長安。十月,拓跋燾親率輕騎二萬踏冰渡河,奔襲胡夏國都統(tǒng)萬城。
此時正是冬至,赫連昌在宮中大宴群臣,突聞北魏軍突襲統(tǒng)萬城,上下驚恐。赫連昌倉促迎戰(zhàn),大敗而回,城門未及關(guān)閉,北魏軍乘勢攻入西門。赫連昌退入宮內(nèi),緊閉宮門。拓跋燾見皇宮一時難以攻取,遂分兵四掠,獲牛馬十余萬頭,徙民戶萬余家而歸。與此同時,另兩路北魏軍先后占領(lǐng)弘農(nóng)、蒲坂、長安。
始光四年(公元427年) ,北魏軍再次進(jìn)攻胡夏國都統(tǒng)萬城,統(tǒng)萬城易守難攻,拓跋燾就將主力埋伏在山谷里,以少量騎兵直抵城下,示敵以弱,胡夏軍果然中計,脫離堅城,追擊北魏騎兵。此時,北魏軍伏兵盡出,赫連昌被俘,赫連定在平?jīng)隼^位。
就在拓跋燾大舉攻夏之際,倉皇北遁的柔然卷土重來,屢屢侵?jǐn)_北魏邊界,神麚元年(公元428年),柔然騎兵大掠邊民。拓跋燾決定再伐柔然。神二年(公元429年)四月,拓跋燾分軍遣將,二次北伐柔然,柔然大敗,受其控制的高車諸部也趁機擺脫柔然,歸附北魏。三十余萬百姓,牛馬百余萬匹,盡入北魏囊中。七月,拓跋燾引兵東歸,在漠南又招降東部高車數(shù)十萬百姓,十月,北魏軍凱旋,回到平城。此戰(zhàn),戰(zhàn)果輝煌,被稱為北魏破柔然之戰(zhàn)。
柔然的威脅解除之后,神麚三年(公元430年),拓跋燾再攻胡夏,盡得關(guān)中之地,胡夏名存實亡。赫連定后被吐谷渾所殺,胡夏滅國。
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北魏攻打北燕,北燕國主馮弘送小女兒進(jìn)宮。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北魏攻占仇池國。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攻克北燕國都和龍(今遼寧朝陽),北燕滅亡。
胡夏滅亡后,北涼向北魏稱臣,北魏封北涼國君沮渠蒙遜為涼王。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燾親征北涼,以南涼的最后一代君主禿發(fā)傉檀之子禿發(fā)破羌為向?qū)?,兵不血刃降服北涼諸鎮(zhèn),北涼國君沮渠牧犍帶文武百官面縛出降。北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