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剛剛25年之際,遠在東北的高麗王朝發(fā)生巨變,掌握了高麗政權(quán)的李成桂自立為王,宣布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開啟了李氏王朝長達519年的統(tǒng)治時期。歷史的高度相似總讓后世詫異,遠在朝鮮的李氏王朝剛剛建立,就發(fā)生了類似于中國唐朝初期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遺址 玄武門
玄武門之變,系唐高祖李淵在建立唐朝剛剛9年的時候,其次子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在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血腥政變。政變中,李世民殺死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逼迫其父李淵立自己為皇太子,退位禪讓,李世民繼位為帝,是為唐太宗。
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的第7年,因為他寵愛繼妻神德王后康氏,便將其年僅11歲的兒子李芳碩立為世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皇太子。李成桂共生有8個兒子,其中其原配嫡妻神德王后康氏就給其生育了6位。在康氏所生的兒子中,五子李芳遠自幼跟隨其父李成桂征戰(zhàn)四方,在推翻高麗政權(quán),建立李氏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朝鮮太祖 李成桂
李成桂對于王位傳承的決定肯定會引起李芳遠的不滿,于是一個“朝鮮版李世民”橫空出世。勢力弱小但權(quán)謀取勝的李芳遠率軍攻入世子李芳碩所在東宮,將其亂刀砍殺。而后將李成桂深為倚重,掌握軍政大權(quán)的重臣鄭道傳一并殺死。成功除掉李芳碩和鄭道傳以后,李芳遠沖入宮中,逼迫李成桂退位讓賢??墒?,令人意外的是,取得政變勝利的李芳遠并沒有登基為帝,反而是逼迫其父將王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哥哥,李成桂次子李芳果。朝鮮歷史將此次政變稱為“第一次王子之變”。
那么,既然李芳遠擁有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的權(quán)謀手段,已經(jīng)取得了政變的勝利,為何會大度讓賢,將唾手可得的王位讓給自己的哥哥李芳果呢?和李世民相比較,李芳遠到底差在哪里?讓我們走進這個神秘的王朝,一探究竟。
世子居所 東宮
01 朝鮮的“私兵”制度,對李芳遠是個極大威脅
自高麗政權(quán),朝鮮的王室成員和朝鮮貴族們就擁有單獨建立軍隊,擁有武裝力量的特權(quán),當然李芳遠之所以能夠在“第一次王子之變”中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擁有的“私兵”力量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芳遠雖然貴為王子,但當時朝鮮的大部分軍隊力量都掌握在其父李成桂手中,李芳遠只能依靠自己手中擁有的“私兵”力量,才能夠沖入守衛(wèi)森嚴的東宮和鄭道遠府邸,達到自己的目的。
可是,李芳遠的“王子政變”到底是不得人心甚至惹得眾怒的不正義政變,當時的王室成員和朝鮮貴族們對其的所作所為肯定會有不滿。李芳果登基為王的第三年,李氏王朝開國功臣樸苞和李成桂第四子李芳干就利用自己手中的“私兵”力量發(fā)動了針對李芳遠的政變。這足以說明李芳遠的政變并不得人心,甚至得不到自己親兄弟的理解。如果李芳遠在政變成功以后,選擇自己登基為王,那么那些擁有自己武裝力量的皇室成員和貴族們肯定會聯(lián)合起來反對李芳遠。所以,李芳遠還不如退而求其次,將性格淳厚、容易控制的二哥李芳果擁立為王,自己在背后操縱王權(quán),成為實際上的“國王”不更如意嗎?
和李世民相比,李芳遠手中掌握的軍隊乃至朝中勢力都遠遠不及。李世民之所以敢在唐朝初期發(fā)動血腥冷酷的政變,一方面是有部分朝臣支持甚至提供具體的政變計劃,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他手下的虎將如云、士兵眾多,足可以同唐朝任何軍隊展開一場殊死較量。所以,李芳遠擁立自己的哥哥李芳果而不是自己登基為王是出于對自身實力的理性考慮和正確選擇。
唐太宗 李世民
02 宗主國大明王朝的影響
李成桂在建立朝鮮李氏王朝的第二年,便依據(jù)高麗政權(quán)的先例,主動向大明王朝上書臣服。根據(jù)《朝鮮王朝實錄 明太祖實錄》記載:奉明太祖朱元璋圣旨,改國號為朝鮮,臣服于大明王朝。而且在李芳遠取得政變成功,逼迫李成桂退位讓賢,要求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明朝的朱元璋皇帝上表。《朝鮮王朝實錄 明太祖實錄》中對于李成桂表書有著詳細記載:
“臣自少役于軍旅,感患風濕疾證,見今年紀衰老,早暮難任庶事。有長男芳果,性資純謹,志性端方,堪托后事,效力東陲。謹于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初五日委令權(quán)署國事,伏候明降?!?/p>
這表明李氏王朝既然歸屬于大明王朝,成為明朝的附屬國,那么李氏王朝的國王必須通過明朝的認可和冊封才能作數(shù),才算完成了法律意義上的禪位過程。在表書中,李成桂將禪位的原因說成:“年紀衰老,早暮難任庶事”這明顯掩蓋了其子李芳遠發(fā)動政變的事實。
明太祖 朱元璋
李成桂上表的時候,正值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的大喪期間,所以這份表書直到九個月以后,大明王朝才對其做出答復:
“建文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準朝鮮國咨,該本國王年老疾病,已令男李芳果權(quán)署句當,咨請奏聞,明降施行。本月二十六日早朝,本部上書陳迪等官于奉天門欽奉圣旨:‘已先太祖皇帝詔諭本國,儀從本俗,法守舊章,聽其自為聲教。今后彼國事務,亦聽自為。欽此?!睌M合移咨,照驗施行?!?/p>
從明朝的答復咨文中可以看出當時大明王朝并不知曉或者刻意隱瞞了“王子政變”之事,這說明明朝對于朝鮮發(fā)生政變以后,李芳遠擁立自己哥哥為王而不是自己登基的做法是默許甚至是贊許的。試想一下,如果李芳遠沒這樣做,而是自己登基為王,作為宗主國的大明王朝會做出如何反應?會不會出于對李成桂的支持,出兵朝鮮,將登基為王的李芳遠推翻另擇賢者為王呢?畢竟,對于明朝這個漢族王朝而言,李成桂嫡長子已死,李芳果作為李成桂事實上的嫡長子,更有資格繼承王位。所以,礙于大明王朝的意見和影響,李芳遠也斷不敢在政變以后,自己登基為王。
朝鮮位置、疆域圖
03 李芳遠的權(quán)謀心術
李芳遠在政變成功以后,雖然得以順利的逼迫李成桂退位讓賢,但其畢竟是“出其不意、先發(fā)制人”才會取得勝利,畢竟在李氏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誰也想不到一個實力薄弱的王子敢于正面對抗開國國王李成桂。李芳遠既然是純屬巧合中取得了政變勝利,在政變以后,他就必須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觀察王室成員和朝鮮貴族乃至軍隊勢力的態(tài)度和看法,當然更主要的他還要等待宗主國大明王朝的態(tài)度。
朱元璋駕崩于公元1398年五月,而李芳遠則是在當年9月發(fā)動的政變,這到底是時間上的巧合還是李芳遠刻意選擇在明朝顧不上朝鮮局勢變動的時機發(fā)動政變呢?小編認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李芳遠必須先找到一個代言人試探一下各方態(tài)度,等到政局徹底穩(wěn)定以后,才能取代李芳果成為真正的李氏王朝的國王。事實證明,李芳遠的選擇是對的!李芳遠等待的結(jié)果就是:1、出現(xiàn)了“第二次王子政變”,李芳遠趁機除掉了反對自己的皇室成員和朝中異心大臣,得以順利登基,成為朝鮮國王。2、宗主國大明王朝的認可,成為李氏王朝真正意義上第一個被明朝冊封的國王。
朝鮮太宗 李芳遠
作為“朝鮮版李世民”,李芳遠擁有和李世民同樣冷血果決的政治手段,擁有同樣異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權(quán)謀心機。但作為一個綜合實力較弱的王子,又處在附屬于大明王朝的國家,李芳遠在政變勝利以后必須做出冷靜、理性選擇。歷史的結(jié)局對于李芳遠的選擇給予了充分肯定,讓他在短暫等待后,成為了“朝鮮版李世民”。
參考文獻:《朝鮮王朝實錄 明太祖實錄》、《朝鮮實錄·太宗實錄》、《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朝鮮通史》、《玄武門之變》、《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