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曹操,被《三國演義》給丑化了,偉人特別推崇曹操,反對貶損曹操,對把曹操看作奸臣的傳統(tǒng)觀念十分不滿,他特別欣賞李白贊美曹操一句詩:
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
楊修非常有才華,深受曹操喜愛和重用,讓他擔任主簿的重要職位,成為曹操的得力助手之一!
曹操光兒子就有25個(這還是有記載的,夭折不算),女兒也有20多個,差不都有40多個孩子,當然還不算他在外面拈花惹草,搞“一夜情”留下的。
曹操年歲已大,總是偏頭痛,感覺時日不多,必須要考慮培養(yǎng)接班人了這個重大問題了!
選接班人,歷代都是頭等大事,稍有不慎,骨肉相殘,父子反目,不但誤國,可能連自己的命都沒有了!
像唐太宗把老爹李淵奉為太上皇,軟禁起來,結(jié)局都算是好的!
兒子殺老爸,老爸殺兒子,兄弟相互砍,在哪個朝代都不是新鮮事!
玄武門之變
據(jù)《三國志鄧哀王曹沖傳》所記載,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文帝:就是曹丕,孝廉,就是曹昂,倉舒,就是曹沖!
連曹丕自己都說,曹昂、曹沖在,天下就沒有他的份!不過他命真好:
曹操只能從剩下的成年兒子們來選擇!
按照“立長、立嫡、立賢”的原則,長子死了,最賢能的兒子也死了,那就立嫡!
可是作為卞皇后偏偏有兩個不錯的兒子:
曹丕、曹植!
按年齡,就要選曹丕,按才華,曹操偏偏又喜歡曹植一些!
曹操左右為難, 舉棋不定,那就來個“唯才是舉”吧!
想起來康熙廢掉太子,四阿哥、八阿哥等九王奪嫡的故事了吧!
他這一舉動就給周圍大臣一次投機博彩的機會!
曹植在丁儀、丁廙兄弟、楊修的支持下,很快就把曹丕打的狼狽不堪!
連曹丕手下最得力的崔琰被迫自殺,毛玠也被搞到監(jiān)獄中,不久也死了,曹丕惶惶不可終日!
曹操一看,再這么玩下去,太子選不出來,估計連曹家人都會自相殘殺了!
曹操為難之際,看見一直保持中立的謀士賈詡,就聽聽他的意見吧!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碧嬖唬骸昂嗡??”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碧娲笮?,于是太子遂定。見《三國志·卷十》
袁本初就是袁紹,劉景升就是劉表,賈詡借用袁紹和劉表的故事,暗示曹操廢長立幼而導致滅族的慘痛教訓,我啥都沒說。具體怎么辦,曹操你自己看吧!
什么沒說,有什么都說了,話不挑明,意思很明白,這才是高人所在!
曹操決定了:曹丕年長,選他當太子了!
其實賈詡根本不是中立的人,暗中也是曹丕的人,據(jù)《三國志》記載: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shù),詡曰:“愿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yè),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蔽牡蹚闹钭皂祁?。
就是曹丕最為難的時候,問賈詡該怎么辦?
賈詡給曹丕出的點子:”勤勤肯肯做事,老老實實做人,要近人子之道“!
潛臺詞:你老爹是老狐貍,你夾起尾巴,好好做人,讓你老爹放心,才有贏的希望!
不知道當年的雍正皇帝是否跟賈詡學的?
曹丕這一退,就把曹植咄咄逼人的一面顯示出來,讓曹操更加對曹植不放心了!
當然賈詡因這句話,曹丕回報也是大大的!
為報答賈詡的恩德,曹丕登基后,便超拔他為太尉,并進爵為魏壽鄉(xiāng)侯。賈詡身居相位3年時間,于黃初四年(223年)六月薨逝,終年77歲。賈詡死后,曹丕甚是哀傷,下詔為他上謚號為肅。多年后,賈詡又與王朗、曹真、辛毗一起配享魏文帝廟。
太子位既然明朗了,就不能再斗下去了,曹操想看到安定團結(jié)的局面!
按說曹植要低調(diào)一些,手下班子更要低到塵埃里!
曹植就用喝酒來表達不滿,而楊修更是不知收斂,繼續(xù)與曹植密切來往,讓曹操大為惱火!
曹操估計感覺到危險,太子一定,你們還要搞事情,難道你們要造反不成!是不是還想搞我!
所以就用“擾亂軍心”的名義把楊修給殺了!
有人說楊修聰明,其實他根本沒有政治大局觀,比起賈詡這些老狐貍差的太遠了!
曹操后來覺得對不起楊修的父親楊彪,寫信給楊彪,解釋為啥要殺楊修,并送了很賞賜!
操白:與足下同海內(nèi)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征事大,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zhuǎn)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后面是禮單,就不列舉了)《后漢書 楊彪傳》
朝臣卷入宮廷斗爭,能做到全身而退,鳳毛麟角,包括支持曹植的丁儀、丁廙兄弟全家男子都被曹丕屠殺。
楊修不被曹操所殺,估計也是被屠全家,好在早死,其父楊彪得以保全!
賈詡能全身而退,靠的選對了人!
歷史上岳飛不也是如此嗎?
你想收復中原就算了,還想迎回二帝,讓現(xiàn)在皇帝趙構(gòu)怎么面對?
還動不動就問候趙構(gòu)怎么還不立太子啊,趙構(gòu)這么年輕,你是啥意思?想讓我早死嗎!
功勞再大,又有什么用?不殺你,殺誰!
所以為官之道,才能不重要,大局觀才是第一位的!
正如曾國藩所言:
成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識,就是大局觀,站好隊,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