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朝政治制度的發(fā)展
(1)漢承秦制
漢朝建立后,基本上沿襲了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包括以下諸方面:一是繼承了皇帝制度;二是繼承了三公九卿制;三是繼承了郡縣制;四是繼承了秦朝的監(jiān)察制度。此外在選官制度、法律制度、賦稅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方面也有所繼承,但漢朝也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和變化。
(2)郡國并行制
是指郡縣制和封國制(分封制)共同實行的行政區(qū)劃制度。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在推行郡縣制、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和功臣的同時,又“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分封同姓諸侯王,以鞏固劉氏天下,加強皇權,形成郡縣制、封國制并存的局面。封國分為王國和候國兩級。封立的“同姓王”共有九國,他們在封國內是國君,權力很大,其政權機構與中央基本相同,諸侯王有一定的軍權、財權等。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jié)制,實際上與割據(jù)無異。候國相當于縣,封侯享用稅賦,無治民權,受所在郡監(jiān)督。
(3)中外朝制度
中外朝制度的推行是漢武帝時期政治體制方面的一個重要變化。中朝即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近臣構成;外朝又稱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九卿組成的官僚機構。西漢初年,由于歷史的原因,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權力極大。他們既能參與制定國家重要政令、輔佐皇帝總管全國政務,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郡守。丞相權力的強大影響了皇帝的集權。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加強皇權,漢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作為自己的高級侍從和助手,替他出謀劃策。這樣,在宮廷內逐漸形成了新的決策機構——中朝,中朝之職由侍中、常侍、給事中等組成。以丞相為首組成的官僚機構則逐漸成為處理一般政務的機關——外朝。自從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決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權力日益轉移到中朝。和皇帝最為親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變?yōu)橹谐闹髟住h元帝時,宦官弘恭、石顯即以中書的身份專斷國政;哀平之世,外戚王氏把持中朝,終于釀成新莽代漢的結局。東漢文獻很少提到中外朝,但中外朝仍然存在,而且還有所變化。光武帝、明帝時吸取西漢覆亡的教訓,對功臣、外戚防范甚嚴,不許他們進入宮禁,竭力把權力攬在自己的手中。外朝的三公成為備員,中朝尚書的地位便更加重要。章帝以后,執(zhí)政者多為女主、幼君,他們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外戚、宦官逐漸取代尚書而成為中朝的支柱。
(4)“推恩令”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tǒng)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轄區(qū)(郡縣)日益擴大,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例1】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一段敘述:“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上足以奉供職,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以蕃輔京師。而今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鄰……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边@段話反映了司馬遷____。
A. 否定了西漢的“推恩令”
B. 贊揚了漢初的郡國并行制
C. 對西漢的“推恩令”持肯定態(tài)度
D. 否定了漢初的郡國并行制
解:本題考查了推恩令,從材料“諸侯稍微”可以判斷當時推行“推恩令”;從材料“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可以判斷司馬遷對當時政策持肯定態(tài)度。
故選C。
2、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自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的中央官職,至隋朝時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稱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三國,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tǒng)治機構。唐朝三省是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布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事無不總”,負責執(zhí)行國家的政令。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均稱尚書,六部分理各種政治事務,每部又領六司,計二十四司。三省長官共議國政,行宰相之權,其議政場所為政事堂。三省之間有分工,有合作,既相互牽制,又互相補充,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政治統(tǒng)治的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宋代承襲唐制,但將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轉移到其他機構,從而使其有名無實。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朝在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三省六部。
圖示說明 三省六部制示意圖
【例2】
三省六部制的實行標志著封建制度的完善。其完善表現(xiàn)在:____。
A. 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B. 廢除了宰相,中央官制出現(xiàn)重大變革
C. 三省相互牽制,有利于皇權的加強
D. 政府決策呈現(xiàn)民主化趨勢
解:三省六部制反映的是中央的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問題,故A項錯誤。廢除宰相制度是在明朝,所以B項錯誤。D項與中國古代發(fā)展的史實不相符合,故答案選擇項C。
故選C。
3、宋元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趙匡胤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和武將專權的教訓,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第一、集中軍權。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朝中大將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并陸續(xù)削減解節(jié)度使的實權。宋太祖將實力最強大的禁軍分別劃歸互不統(tǒng)屬的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等“三衙”統(tǒng)領,但調兵之權歸樞密院。這樣就實現(xiàn)了統(tǒng)兵權和調兵權的分離,有利于皇帝控制軍權。還實行更戍法,規(guī)定禁軍定期更換駐地,而統(tǒng)兵將領并不隨軍調動,以防止武將專權。另外,挑選各地方的精壯士兵入選禁軍,禁軍半數(shù)拱衛(wèi)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以達到“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的目的。
第二、集中行政權。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管理軍事,分割宰相軍權。設三司使(度支、鹽鐵、戶部長官,又稱“計相”)管理財政,以分割宰相財權。這樣將宰相的職權一分為三,便于皇帝獨攬大權。地方上,削弱藩鎮(zhèn)的行政權力,規(guī)定所有州郡都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置通判,有權向朝廷直接奏報,各州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lián)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們互相牽制;廢除了節(jié)度使管轄駐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官擔任州郡長官,州郡不得由武將掌權,以免擁兵作亂。
第三、集中財權。北宋在各路設轉運使。規(guī)定各州的財賦,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運往京師開封或其他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物質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
第四、集中司法權。為了扭轉節(jié)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規(guī)定地方司法人員改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這就把地方的司法權收歸了中央。
北宋通過上述措施,使藩鎮(zhèn)割據(jù)的基礎得以鏟除,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北宋的過分集權也帶來嚴重惡果:一是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二是軍隊作戰(zhàn)指揮不靈,戰(zhàn)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財政困難。這些因素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2)元朝的政治制度
1)元朝中央機構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設立三省、定內外官制”,經過爭議決定實行一省制,只設一個中書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元代中書省是一個權力日重、“外取信于行省,內責成于六部”的中樞機構。它標志著中央集權政治的高度強化,適應了元朝統(tǒng)治長期不穩(wěn)固的局面。六部為中書省的下屬機構,各部的組織和職能與前代基本相同。元朝還在中央設立樞密院掌管軍事,并以中書省掌制樞密院。另外,元朝在中央設立了御史臺和宣政院。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元朝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宣政院機構的建立,使元朝能對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大一統(tǒng)封建國家實行強有力的管轄,對明清時期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2)行省制度
元代疆域遼闊,為了便于管理,元代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設置中央一級的中書?。ńy(tǒng)轄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外,又將全國劃分為十個大的地方行政區(qū)域,它們是嶺北行省、遼陽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陜西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甘肅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云南行省。每個行省下轄路、府、州、縣四級地方行政機構。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所不領。行省轄區(qū)不僅地域遼闊,而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元朝創(chuàng)設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來郡縣制度的發(fā)展,也是我國歷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區(qū)域劃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例3】
有當代學者評論道:它“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所握權力大而不專,七百年來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既深且巨。”這里的“它”指____。
A. 郡
B. 封國
C. 行省
D. 內閣
解:本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從題干中“代表中央分馭各地”“權力大而不?!薄捌甙倌陙怼钡刃畔⒖芍男兄袝》项}意,故C項正確;A、B兩項與題干信息“七百年來”不符,故排除;內閣是中央機構,與題干信息“分馭各地” 不符,故D項錯誤。
故選C 。
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聯(lián)系,以便后續(xù)處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