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漢盛唐,代表中國古代兩大強勢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民族多元。唐朝結束了隋末的亂世后,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文治武功均達到鼎盛。本文從人口的角度,看看唐朝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盛世。
隋朝鼎盛人口超過4600萬。楊堅代周立隋、統(tǒng)一天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清查地主豪強的隱藏人口,重新檢查、編定戶籍,國家控制的人口迅速上升。隋朝剛建立時,全國戶籍總數(shù)為462萬,到開皇9年達到650萬戶。隋煬帝即位后,“戶口益多、府庫盈溢”,可見當時的繁榮盛景,到了大業(yè)5年(609年),全國戶籍數(shù)為907萬,人口4602萬。
唐初人口遺失嚴重,能統(tǒng)計到的人口只有200萬戶。隋末天下大亂,戰(zhàn)爭頻繁,經過等到唐朝統(tǒng)一天下,人口遺失嚴重。史料《通典》記載:“大業(yè)所有八百余萬戶,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余萬。”當年200萬戶并不是當時的實際人口數(shù)量,只是戰(zhàn)亂初平,許多百姓戶籍無法統(tǒng)計到位,遺失嚴重,只能統(tǒng)計到200萬戶。
為了盡快擺脫人口稀少的局面,唐初制定了一系列的戶籍制度和鼓勵生育的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
重新編定人口戶籍。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下令重新核查戶口,并于624年頒布“均田制”和“租庸調”等兩大制度。唐初鼓勵農民從狹鄉(xiāng)遷往寬鄉(xiāng),分配土地給流民,有條件地將奴隸、部曲升格為農民或佃農。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生產,百姓重新與土地結合,國家控制的戶籍人數(shù)大幅增加。
制定新的戶籍制度。為了適應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唐朝規(guī)定:“凡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每歲一造計賬,三年一造戶籍”。同時制定了老弱病殘的免稅政策,對違背戶籍法令的百姓處以重罰,大大加強了國家對戶口的控制力度。
制定最低結婚年齡,鼓勵生育。唐太宗于627年下詔:“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及妻喪達制之后、孀居服紀已除,并須申以官媒,命其好合。”實際就是強制20歲男子和15歲女子趕緊結婚,而且鼓勵寡居男女找對象,官府還派媒婆專門負責搓合。在地方官員的考核中,“婚姻及時、鰥寡減少、戶口增多”都是重要依據。
唐朝的“租庸調”本質是人頭稅,因此重視人口統(tǒng)計。比較全面的人口數(shù)據有兩條,分別為《舊唐書》中貞觀13年(639年)和天寶元年(742年)的人口數(shù)據,涵蓋唐朝各道的人口和戶籍,算是比較全面的人口普查。從下表的人口數(shù)據可以看到,從貞觀13年到天寶14年的116年時間里,人口增長了329%,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12.6‰。
以公元639年的1235萬人口為基數(shù)。往前的人口都存在統(tǒng)計不到位的情況,直到貞觀2年平定割據朔方的梁師都,唐朝才算正式統(tǒng)一。由于施行均田制,百姓肯定積極申報戶籍,有人就能獲得土地,就有生產資料,所以隱瞞人口的動力較小,人口普查比較準確。從戶均人口也能看出端倪,戶均只有4.06人,受隋末戰(zhàn)亂影響,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口損失,難以達到“五口之家”的標準。
另外也能看到,原本人口稠密的北方受戰(zhàn)亂影響,人口從大業(yè)5年的3269萬減少到570萬,損失率83%;南方受戰(zhàn)亂影響較小,人口從1333萬下降到665萬,損失率50%,可見戰(zhàn)爭的殘酷。
人口在天寶年間重新達到巔峰。以天寶元年(742年)為例,戶籍達到897萬,人口總數(shù)5098萬。其中北方人口從639年的570萬恢復到3042萬,平均自然增率達16.4‰;南方人口從665萬恢復到2055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這也符合唐朝前期經濟“北重南輕”的客觀情況。
雖然官方人口超過5000萬,但放到88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上,卻顯得稀薄。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是京畿道,人口315萬,其次則是河南道和江南東道(主要在浙江)。面積第二大的隴右道,人口54萬,主要集中在安西都護府和安西4鎮(zhèn);嶺南道的人口116萬,其中安南都護府的人口只有10萬。
雖然官方的最高人口記錄是5292萬,然而均田制在武則天時代便出現(xiàn)崩壞的苗頭,土地與人口捆綁放松,人口存在統(tǒng)計不全的情況,主要原因有兩點:
1、官府授田不足,官僚地主兼并成風,百姓變賣永業(yè)田,成為逃戶或佃戶,躲過官府的人口普查。根據《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的記錄,唐朝立國80多年后,便出現(xiàn)授田不足的情況,敦煌百姓基本只能滿足永業(yè)田的授予,口分田存在較大缺口。
2、逃避兵役,故意隱瞞人口。唐玄宗在位的44年間,不斷開疆拓土,在西域與土蕃、阿拉伯發(fā)生數(shù)次大戰(zhàn)。所以有杜甫“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的詩句。唐朝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成年男子都有為國戍邊的義務,可是授田本就不足,還要免費為國家戍邊打仗,百姓一算賬,發(fā)現(xiàn)虧大了,豈能忍受?所以許多百姓開始隱瞞人口,皇帝也變不出更多的土地(唐朝最好的土地就中原和關中,南方開發(fā)還不夠,百姓又安土重遷),所以玄宗時期的募兵制走上舞臺。
人口逃籍和隱瞞的現(xiàn)象在玄宗時期尤為嚴重,導致實際人口的低估,因此唐朝的實際人口遠高于5300萬,那么實際人口數(shù)量是多少呢?
官方統(tǒng)計的5292萬人口是屬地戶籍,也就是能夠與土地對號入座的人口,相當于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唐朝的“租庸調”制度下,農民一旦失去土地,如果不逃籍,那就相當于給自己戴上沉重的賦役枷鎖。官府可不管你變賣土地的原因,田租、庸調仍然要交,所以百姓往往會躲起來,成為地主的佃戶,從而逃避賦役。
唐朝百姓失去土地后,便成為給地主打工的佃戶,沒有自己的田產,古代一般稱為客戶。唐朝前期對客戶的重視不足,沒有專門的統(tǒng)計。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淪為客戶,但宋朝極重視客戶的統(tǒng)計,其客戶占比超過30%。
唐朝客戶有多少呢?有兩個數(shù)據可以參考:1)唐德宗貞元年間的宰相杜佑,談及天元盛世時,說道:“唐百三十余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約計天下戶,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彼烙嬏鞂毮觊g的戶籍有1300-1400萬。杜佑做過戶部侍郎、判度支,也在地方擔任過刺史、節(jié)度使,他的話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開元9年(721年),唐玄宗曾讓宇文融檢查各地的戶口逃亡情況,最后查出80萬客戶,占當時戶籍數(shù)的12%。
客戶人口估算1058萬。由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因此逃戶和客戶的數(shù)量必定越來越多,假定按20%估算,客戶人口1058萬。
除了客戶,不在戶部統(tǒng)計的人口還包括奴婢、宮樂戶、宮人、部曲、道士、和尚等,這些人口難以統(tǒng)計,估計約100萬。
邊鎮(zhèn)和中央軍隊:232萬。天寶年間,府兵制崩壞,國家軍隊改用募兵制,士兵不再納入官府的戶口統(tǒng)計。唐玄宗在唐朝邊境地區(qū)任命十大節(jié)度使,掌握當?shù)剀娬髾?,天下十?jié)度的兵力分布如下圖所示,總兵力約48.4萬,另外唐朝在都城長安還有約9.5萬禁軍,因此唐朝總兵力57.9萬。唐朝邊軍和禁軍都帶著家屬居住在軍營,士兵部分單身,戶均人口按4人計算,人口約232萬。
筆者重新梳理了唐朝的人口,得出天寶年間的人口頂峰為6682萬,其中主戶5292萬、客戶1058萬、軍隊及家屬232萬、其它100萬。以貞觀13年(639年)人口為基數(shù),從唐初到盛世的116年,人口增長了441%,平均自然增長率高達14.7‰。
歷代王朝和平期最快的人口增長速度。將歷代王朝和平期的人口增長進行對比,唐朝116年的人口增長是最快的,只有同樣人口基數(shù)的西漢能夠與之媲美,但唐朝持續(xù)的時間更長,所以“盛世之名”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