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巔峰 ,則不能不首推宋朝。而宋朝時期文化之所以發(fā)達, 主要得益于兩個兩個方面,一是印刷術的傳播,降低了教育的成本。而是繁榮的經濟,使讀書不再高不可攀。
宋朝初期,沿襲舊制,最高學府是國子監(jiān),不過在宋朝叫國子學。宋仁宗慶歷年間,設立太學,到北宋末年最高達到近四千人。需要糾正一點認知的是,宋代的教育并不像很多文章里寫的那樣,僅僅以儒學為主,讀讀四書,念念五經,而是很多學科同時存在,如官方設立武學、律學、算學、書學、畫學等學,范仲淹在營建蘇州學宮時還劃時代的實行文理分科,這個制度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簡單來講,國子監(jiān)主要是教育管理機構,地方上設有州學縣學和書院。印刷術的普及,使《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入門級課本已經傳播到偏遠村落。這是此前朝代從未有過的。不少地區(qū)利用農閑舉辦冬學,請一些書生教授農家子弟識文認字。這使得宋朝的應試規(guī)模急劇擴大。以福州一地為例,北宋哲宗時參加解試時已達三千余人,而到南宋孝宗,竟然達到了兩萬人。
宋仁宗寶元元年,朝廷下令藩府設立學校。六年后,朝廷再下令所有州縣皆設學校。這些學校劃有大量學田和房屋收租作為經費,不僅滿足學校日常開支,還免費供學生食宿。
宋哲宗時期,北宋二十四路共有學生十六萬七千多人,校舍十五萬間。這些學校財產收租也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年收入錢三百零五萬貫,糧六十四萬多斛。這些學校規(guī)模之龐大,在校學生之多,都是空前的。
此外,宋朝還有大量私學。一些著名儒生紛紛設立精舍、書院,開門授徒。如著名的白鹿書院、岳麓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等等。南宋時期,各地書院達三百多所。州縣官學與書院相輔相成,促進了宋朝的文化教育繁榮發(fā)達,整體投入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驚人數(shù)字,繼而也使宋朝的文化藝術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