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被滅的原因可能很多,國君昏庸無道,敵國太強(qiáng)大被滅,也有外戚奪權(quán),屬下叛亂而亡國的。但是這個國家卻因為一碗羊肉羹被滅國,這碗羹是如何做到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小之國相互攻伐,大國攻城略地,小國茍延殘喘,稍有不慎就會做了亡國之君。距今二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國, 因為一碗羊肉羹亡國。
中山國是戰(zhàn)國時的一個小國,今天河北省定州市一帶,為啥叫中山國呢,因為國城叫中山城,城里有一座大山。
中山夾在燕趙兩個大國之間,時時被燕趙晉等國家攻打,經(jīng)歷了2次復(fù)國,3次滅國。今天我們就講講第一次因為一碗羊肉羹滅國的事。
有一次中山國國君姿王設(shè)宴招待群臣,在這次宴會上有一道菜呢,是羊肉羹,可能是國君沒有統(tǒng)計好人數(shù),宮人把羊羹分到每個大臣的碗里。
但是羊羹到身為大夫的司馬子期這,竟然沒有了。其他大夫都有羊肉羹,唯獨司馬子期沒有分到羊羹。
司馬子期認(rèn)為中山國君姿王是在羞辱他,于是投奔了楚國。
不就是一碗羊肉羹,倒不是司馬子期小氣,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那是因為先秦時期,煮肉用鼎是一種權(quán)利和地位的象征,統(tǒng)治者對吃肉這種事情,也是有限制的。甚至頒發(fā)了禮制來約束吃肉。
比如天子用9鼎,可以吃所有的肉,諸侯用7鼎。平時可以吃羊肉,只有每月初一可以吃牛肉。卿用5鼎,平時吃豬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羊肉。士用三鼎,只能吃豬肉。至于平頭老百姓不到50歲是不能吃肉的。
所以司馬子期不是真的差那一口肉,而是在古代,實物分配的多寡與其地位是對等的。其他大夫都有,就他沒有,吃羊肉是一種權(quán)利和地位的象征。
不知道是國君統(tǒng)計錯了人數(shù),還是宮人其他人分多了,到司馬子期這就沒有了。等了半天還沒有一點點肉渣,這讓他非常難堪,自覺顏面掃地的司馬子期投奔了敵國楚國。
到達(dá)楚國的司馬子期時刻想著報復(fù)中山國君,于是不停的鼓動楚王攻打中山國,還用計謀讓趙國國君也派兵攻打中山國的都城靈壽。
中山國在當(dāng)時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哪一能跟兩大國交戰(zhàn),中山國只能這樣國破家亡,中山姿王做了亡國之君,倉皇逃到了齊國,不久就病死在了臨淄。
中山國國君因為一碗羊肉羹國破家亡。只能是一種天大的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