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明日,師至關,三桂出迎?!肚迨犯濉ち袀鳌ぞ矶倭弧?/p>
這是《清史稿》中關于吳三桂等人迎奉清軍入關的記載。
吳三桂
吳三桂,是歷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一生為明清兩個王朝效力。吳三桂先背叛了明朝,后來又在清朝造反,最終子孫后代被誅殺。在后世的記載中,吳三桂曾投降李自成,后來又投降清軍,迎奉清軍入關,這是真的嗎?
吳三桂這個人有多復雜?后世說他沖冠一怒為紅顏,為了一個女子,成為明朝的賣國賊。吳三桂背叛明朝是事實,他投靠清朝也是事實,但是他有沒有投降李自成的大順呢?其實并沒有,在記載中:
“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僭稱帝,遣人招降吳三桂,三桂不從,遂自永平返據山海關?!?/p>
因此,吳三桂曾經投降李自成,這個說法并不是真的,而是屬于污蔑。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統(tǒng)治。而吳三桂擔任寧遠總兵,準備回援京師,走到半路明朝滅亡的消息傳來,吳三桂只好折返遼東。
崇禎皇帝煤山自盡
這時,李自成已經占據了京城,成為天下之主。關外的清軍虎視眈眈,準備入關分一杯羹,寧遠成為戰(zhàn)略要地。而吳三桂既不是清朝的人,也不是李自成大順朝的人,兩方都在拉攏吳三桂。
李自成派遣使者前來,召降吳三桂,吳三桂予以拒絕。其實在之前,吳三桂就已經同投降清朝的祖大壽,有書信往來。吳三桂看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早就給自己留好后路,準備投降清朝。
有人說,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搶走,才會不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其實這只是一種民間傳說,并不可信。吳三桂選擇清軍,而沒有選擇李自成,還是不信任李自成的能力。
吳三桂曾同明末的農民起義軍戰(zhàn)斗過,知道農民起義軍的組成簡單,大順軍同樣如此。對于大順朝這樣一個草臺班子,吳三桂不肯押寶給李自成,而是選擇了關外的清軍。
尚善
吳三桂沒有投降李自成,還有一份來往書信作證。在朝鮮使者編撰的《燕行錄》中,收錄了一封《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是清朝大將軍尚善寫給吳三桂的信。在信中,尚善對吳三桂說:
“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于明室矣?!?/p>
這番話就是尚善拉攏吳三桂,尚善的意思是吳三桂在明朝滅亡后,還同李自成做斗爭,是忠君之舉了。尚善當時擔任清軍的安遠靖寇大將軍,專門寫信給吳三桂,目的就是讓吳三桂獻關投降。
清軍抵達寧遠關
而吳三桂是獻關的主謀嗎?其實另有其人,此人名叫童逵行,當時擔任寧遠監(jiān)軍。在《庭聞錄》記載中,寧遠監(jiān)軍童逵行第一個提出獻關,而后被清軍定為“首功”。其實,在崇禎皇帝煤山自盡后,吳三桂和薊遼總督王永吉退回遼東,他們就在找后路,在記載中:
“薊遼總督王永吉請撤寧遠吳三桂兵守關門,選士卒西行遏寇,即京師警,旦夕可援。”
這時寧遠關外是滿清鐵蹄,而京畿地區(qū)已經被大順軍占領,南明小朝廷剛剛建立,無法幫助寧遠的孤軍。寧遠的明軍,可謂前有狼后有虎,想要活下來,只能做一個選擇。
王永吉決定獻城投降
而獻關投降的決定,也不是吳三桂做的決策,而是他的頂頭上級王永吉,做的最后決定。在童逵行的提議下,王永吉做出決定,讓寧遠關的明軍投降了清軍。說吳三桂曾投降李自成,其實已經背了一口黑鍋,而獻關投降,他也只是遵從王永吉的命令。
只是后來在清朝,王永吉的官職并不高,只是擔任過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等職務。這些職務無法同吳三桂的平西王相比,加上吳三桂當時確實擔任了寧遠總兵,對于獻關投降同樣有責任。
吳三桂和王永吉兩個賣國賊,王永吉因為官職低,名聲下,被后世漸漸淡忘。而吳三桂作為寧遠總兵,后來又成為清朝的平西王,名聲大,自然背下了獻關投降主謀的黑鍋。
吳三桂賣國賊
吳三桂投降大順軍,不是事實,吳三桂是獻關投降清軍的主謀,也不是事實。但是王永吉和吳三桂等人賣主求榮,是賣國賊,卻是不爭的事實。兩人不忠不孝,獻關投降,活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