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料記載,漢朝與羅馬這兩個世紀(jì)初最輝煌的帝國,只有一次直接的官方往來,但并不妨礙兩者之間的貿(mào)易。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后,中國商品便源源不斷地流向羅馬帝國。
從凱撒引領(lǐng)絲綢風(fēng)尚開始,柔滑絢麗的中國絲綢便成為羅馬貴族趨之若鶩的高檔面料,每年都要花費無數(shù)黃金購買大量絲綢。甚至有人抱怨,來自中國的絲綢掏空了羅馬人用劍和鮮血奪來的黃金,并把羅馬的衰落歸咎于這種奢靡之風(fēng)。
可奇怪的是,同時期的漢朝也出現(xiàn)了黃金銳減,西漢前幾位皇帝動不動就賞給功臣數(shù)百上千斤的黃金。到了東漢后期,皇帝都變得非常吝嗇,賞賜的黃金變得極少。
有人做過統(tǒng)計,西漢皇帝總共賜金100多次,約899530斤,折合現(xiàn)代的28萬公斤,而東漢皇帝的賜金只有5500公斤,僅相當(dāng)于西漢的2%。也就是說,中國黃金在兩漢期間似乎流失了98%。
西漢賞金最多的是漢武帝,此后便大幅度減少。由于漢武帝北伐匈奴、經(jīng)略西域,戰(zhàn)功最為卓著,因為有專家認(rèn)為,黃金被功臣和王侯作為陪葬品,帶到墳?zāi)估锶チ恕?/span>
從?;韬盍昴钩鐾燎闆r來看,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在這座陵墓里,陪葬了黃金,而且都是貨真價實的金餅和馬蹄金,可見當(dāng)時的貴族豪強確實富有黃金。
另外一種解釋是,漢武帝向西域和中亞購買了很多奇珍異寶和駿馬,支付的主要是黃金,也是導(dǎo)致黃金外流的原因。“千金買馬骨”的故事確實發(fā)生過,漢武帝為了買好馬,付出黃金和士兵生命都不在少數(shù)。
近年來興起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東西方黃金與白銀比價的差異,導(dǎo)致了中國黃金外流。兩漢年間,中國金銀比價是1:3至1:5,而西亞波斯等地的比價是1:6.5,到了羅馬更是漲到1:14。
簡單地說,如果從波斯運3公斤白銀到漢朝,可以換回1公斤黃金,然后回到波斯,換成6.5公斤白銀,賺一倍多,即使扣掉運費,利潤也很高了。若是能把中國黃金運到羅馬,利潤還要翻一個倍。絲綢之路上的很多商人就是這樣發(fā)財?shù)摹?/span>
到了南北朝時期,黃金流失再加上戰(zhàn)亂的影響,中國的金銀比價也升到1:15,黃金便不再外流,因為無利可圖。而白銀流入的增多,使中國開始用白銀作為計價單位,漸漸發(fā)展為新的貨幣。從這個角度來,中國黃金外流倒是為白銀貨幣化奠定了最早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