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春天的落花早已隨著風(fēng)雨飄零,化成塵土,換一種方式守護(hù)花樹。每到清晨,布谷聲聲入耳,清脆好聽。村前村后,滿眼一片郁郁蔥蔥。
初夏,是鄉(xiāng)村最美的時光。庭前籬外,一棵棵槐樹早已披上翠綠的外衣,一串串潔白的槐花,在風(fēng)中搖曳婀娜的身姿,空氣里彌漫著槐花的清香。
初夏,古老的楝樹升起一片紫煙。那細(xì)小的紫色花瓣格外惹人憐愛,她們含羞帶怯地藏在濃濃的綠葉中間,把馥郁的香氣傳遞到村子的各個角落。
信風(fēng),梅花為首,楝花為尾。楝樹開花,夏風(fēng)徐徐來。
細(xì)雨茸茸濕楝花,南風(fēng)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明代楊基的這首詩,更像一幅畫。細(xì)雨中,濕漉漉的楝花顯得更加清麗脫俗,那一抹淡紫色,好像畫師調(diào)制出來,嬌媚鮮艷。南風(fēng)徐吹來,那一樹樹的枇杷仿佛在一夜間變成金黃色。
詩人在雨中的山上趕路,被沿途風(fēng)景吸引,早已忘記路途的遠(yuǎn)近,一路上黃鶯不停地歌唱,歌聲一路把詩人送回家。
這首絕句,對仗工整,充滿詩情畫意。細(xì)雨對南風(fēng),楝花對枇杷,形象生動。詩人寫了一首詩,讀者卻似看了一幅江南初夏的水墨畫。
宋詞里的初夏,清新溫柔,香氣宜人。蘇軾筆下的初夏,是活潑靈動的少女。
阮郎歸·初夏
蘇軾 〔宋代〕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fēng)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阮郎歸詞牌又名碧桃春、醉桃源。雙調(diào)四十七字,上下闋各四平韻。這首詞里韻屬于平水韻一先,詞林正韻第七部。
初夏的槐樹枝繁葉茂,綠意濃濃,柳樹灑落一地綠蔭,柳枝婀娜多姿。隱藏在綠葉中的新蟬,鳴聲怯怯,看來還沒有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
初夏的陽光溫暖和煦,微風(fēng)習(xí)習(xí),一切都變得愜意溫馨起來。碧紗窗前輕煙繚繞,那是香爐里點燃沉香升起的煙??諝饫飶浡料愕南銡?,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人很容易便昏昏欲睡。不知何處傳來的落棋聲趕走了睡意。
微雨過后,新長出的荷葉被一陣風(fēng)吹得翻轉(zhuǎn)過來。荷葉隨風(fēng)起伏,像是翻起一層綠色的波浪。石榴花爭先恐后地開放,那鮮艷的顏色像燃燒的紅色火焰,異常嬌艷。
美麗的少女輕輕劃過泉水,濺起的水花晶瑩剔透,有的在荷葉上滾動,在陽光下閃爍光芒,有的在指間滑落,隨流水而去。
這首詞從一個少女的角度寫初夏的靜謐、溫馨。靜中有動,語言清新,字里行間透著初夏的青草香,生機(jī)勃勃。
詞的上片,好似一幅優(yōu)雅的初夏風(fēng)景畫:綠槐高柳綠意濃,碧紗窗前起輕煙。詩人用棋聲驚晝眠突出環(huán)境的安靜。無須贅述,一個驚字,便在讀者面前展示了靜謐的畫面。蘇軾在另外一首《觀棋》詩中寫到:不聞人聲,時聞落子。紋枰坐對,誰究此味。也是用聞落子之聲來烘托環(huán)境的安靜。
詞的下片,充滿靈動之美,活潑可愛的少女躍然紙上。這首詞的風(fēng)格不同于傷春悲懷的憂郁,陽光清新,充滿生活情趣。這首詞的風(fēng)格獨特,立意新穎,詩人從聽覺、觸覺、視覺,多角度入手,把一幅充滿立體感的初夏圖描繪得更加生動具體。
蘇軾不落窠臼的寫作手法,得益于他對繪畫、詩詞的多方面研究。除了這首詞,蘇軾寫過一首海棠詩,他獨辟蹊徑,從嗅覺的角度寫海棠: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未見花而先聞花香,仿佛《紅樓夢》里王熙鳳的出場,人未出現(xiàn),先做好鋪墊。這種充滿立體感的寫作手法,是蘇軾的獨創(chuàng),給人想象空間、耳目一新。
詩人獨辟蹊徑,從嗅覺的角度寫海棠,讓詩詞更有立體感,讓人耳目一新。國畫講究留白,畫面更有美感,聞香識海棠,給人充足的想象空間。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是全詞最美的意境,也是很多詩人喜歡的詩句。初夏的自然風(fēng)光,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開欲然,用一個然字,生動地寫出石榴花開放的狀態(tài)。小荷、榴花、清泉,是一首清新的詩,是一幅靈動的寫意畫,也是一曲溫馨的田園新歌。
公元1070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實行新法。司馬光多次反對無效,只能隱退,在洛陽居住。洛陽的初夏,風(fēng)光秀麗,撫慰他受傷的心。
司馬光筆下的初夏,筆墨側(cè)重于葵花。他借葵花對陽光的執(zhí)著,暗示自己不隨波逐流的性格。他把隨風(fēng)飄舞的柳絮,比喻為那些投機(jī)取巧、隨意附和的小人?;蛟S,這里的柳絮是以王安石為主的那些官員。司馬光有自己的主見,豈肯與他們?yōu)槲椋?/span>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宋代〕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dāng)戶轉(zhuǎn)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fēng)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司馬光的這首七言絕句,寓情于景,蘊(yùn)含哲理,充滿生活氣息。雨后初晴的初夏,南山景色宜人,沐浴過小雨的草木煥然一新,然而這一切并不能讓詩人欣喜。隨風(fēng)起舞的柳絮,也不讓人憐愛。
詩的最后,詩人給了讀者一個意外的驚喜:惟有葵花向日傾。你看,他鋪墊了這么多場景,原來是為了突出可愛的向日葵。
向日葵永遠(yuǎn)向著陽光的方向生長,這也是司馬光的心聲吧。他不喜歡人云亦云,他也不想做那樣的人。他不會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會像葵花一樣堅持自己的操守。
宋代詩人楊萬里筆下的初夏,是閑適的田園風(fēng)光。
楊萬里 〔宋代〕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這首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詩人看似信手拈來,卻是詩詞的最高境界。貼近生活、清新自然才是詩詞寫作的根本,更是詩詞的靈魂與精髓。
詩人童心不減,整篇詩詞都蘊(yùn)含滿滿的童趣。剛剛吃過梅子,梅子的余酸還未散盡,牙齒感覺軟綿綿的,多生動的描寫。窗外的芭蕉遮住了窗紗,連窗紗都仿佛染上了一片綠色。
初夏白日漸長,詩人只好午睡,消磨無聊的時光。睡起無情思,形象地寫出睡醒后的狀態(tài),說明詩人的生活閑適、愜意。最后一句是點睛之筆,追逐著捉柳絮的兒童,天真可愛,也深深感染了詩人。
梅子、芭蕉、窗紗、兒童、柳花,簡單的幾個場景,卻是一幅溫馨的田園畫。
初夏,也是鄉(xiāng)村最忙的季節(jié)。年年歲歲,農(nóng)家忙著耕種,燕子忙著捉蟲。
看村頭槐花一串串掛滿枝頭,聽布谷鳥飛來飛去叫個不停。
最美的,還是望不到邊際的麥田。微風(fēng)扇里麥花香,那是一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