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關于人之思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

人類思維非理性因素產生根源:來自于作為思維對象之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成分,來自于作為思維主體之人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成分,來自于人的思維過程的非理性因素,來自于人的思維成果實踐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來自于人的價值/目的多元化和偏好差異性。

                                          

第一節(jié) 概要

一、非理性因素的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和實踐論根源

二、關于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關系的歷史爭斗

三、于非理性的混沌中尋求心理行為的規(guī)則與秩序

第二節(jié) 復雜世界的不確定性分析

一、世界的簡單性抑或復雜性

二、經濟領域的不確定性簡析

三、對有效市場假說的質疑和批駁

第三節(jié) 人之思維本體論范疇內的非理性分析

一、人之先天生理特性的非意識性分析

二、人之后天社會特性的非理性分析

第四節(jié) 人之思維價值論范疇內的多元化分析

一、人之價值追求與行為動機的多元化

二、價值偏好的差異性和學習可塑性

三、不同領域中行為規(guī)則的差異性

四、經濟金融領域的風險偏好和利益關聯(lián)分析

第五節(jié) 人之思維認識論范疇內的有限理性分析

一、信息收集過程的有限理性簡析

二、信息處理過程的有限理性簡析

三、選擇與決策過程的有限理性簡析

第六節(jié) 人之思維實踐論范疇內的行為偏差分析

一、個體行為的偏差分析

二、組織行為的偏差分析

三、群體行為的偏差分析

四、基于心理和行為偏差的行為投資策略

參考文獻


摘要:行為經濟或行為金融理論是西方經濟研究的前沿領域,并在金融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這種理論觀點是來自于實踐現(xiàn)象的總結抽象,只是揭示了人類思維與復雜世界運行規(guī)律的冰山一角,而未能基于其關于人類行為有限理性的理論假設,在非理性主義的哲學基本范疇內進行系統(tǒng)性的理論闡述。為此,筆者在簡略論述理性與非理性主義關系之后,對人類思維非理性因素產生的根源從哲學層面進行簡要但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闡述:非理性有來自于作為思維對象之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成分(本體論層面),有來自于作為思維主體之人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成分(本體論層面),有來自于人的思維過程的非理性因素(認識論層面),有來自于人的思維成果實踐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實踐論層面),有來自于人的價值/目的多元化和差異性及最終結果的不確定性(價值論層面)。

關鍵詞:非理性、不確定性、有限理性、有限自利、價值偏好、行為偏差

【備注】:筆者此文系博士研究生就讀期間的一篇文章,曾于2013年12月28日刊登于中國建投研究院院刊《求索》2013年第4期


第一節(jié) 概要

一、非理性因素的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和實踐論根源

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霍金也認為科學只存在于人的個人認知與主觀建構。在經濟與金融運行中,在公司經營管理中,由于人的思維認知、價值觀念、行為實踐等等方面的復雜性、差異性、不確定性、非理性等因素的存在,決定了不同人所建構的經濟、金融以及公司運行意象的差異化,也決定了他們的經營決策和管理行為的差異性、不確定性、有限理性甚或非理性。

正是基于這種行為現(xiàn)象的觀察和抽象,行為經濟或行為金融理論應運而生,成為經濟研究的前沿領域,并在金融領域得到廣泛實踐。三十多年來,行為金融研究者提出了很多理論模型和學術觀點,如框架效應、啟發(fā)式偏見、心理賬戶等等,也曾獲得過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等榮譽。但是,這種理論觀點是來自于實踐現(xiàn)象的總結抽象,只是揭示了人類思維與復雜世界運行規(guī)律的冰山一角,而未能基于其關于人類行為有限理性的理論假設,在非理性主義的哲學基本范疇內進行系統(tǒng)性的理論闡述。

全面分析人類思維非理性因素產生的根源,筆者認為:非理性有來自于作為思維對象之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成分(本體論層面),有來自于作為思維主體之人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成分(本體論層面),有來自于人的思維過程的非理性因素(認識論層面),有來自于人的思維成果實踐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實踐論層面),有來自于人的價值/目的多元化和差異性及最終結果的不確定性(價值論層面)。限于篇幅,本文將就其中若干問題作簡要分析。

二、關于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關系的歷史爭斗

自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把人類靈魂割裂分成理性、情感和意志,并認為理性是靈魂的主宰、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是靈魂附屬開始,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主宰與附屬之地位爭斗一直延續(xù)了2000多年,閃耀著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薩特等思想巨匠,并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人性論以及真理觀等思想體系。

長久以來,主流思潮一直過多強調兩大思潮的二元對立性,有其歷史發(fā)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天,筆者認為應當避免形而上學的誤區(qū),從辯證角度來看待二者關系。無論是這個復雜世界,還是人類思維,理性和非理性本質上應當是包容和辯證統(tǒng)一的:人類靈魂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體,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tǒng)一體;沒有理性的非理性是盲目缺乏方向的,沒有非理性的理性是空洞缺少動力的;理性決定了事物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和根本道路,非理性則決定了其具體過程和獨特面貌。

三、于非理性的混沌中尋求心理行為的規(guī)則與秩序

盡管人類心理活動的復雜性和非理性因素的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著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是不可預測和不可控制的。研究非理性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我們可以阻止其中某些行為的發(fā)生,或歸納其中的另一些行為。所以,雖然我們承認人類活動的很多行為并不遵循完美的數(shù)學模型,也無法精確地加以預測。但我們同樣認為,它們仍然可以被認識了解,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可以被預測與控制。

對于證券市場,人類并不是數(shù)學可以控制的機械,他們是具有思考和選擇能力的有機生物。而且,證券市場中每一天都會出現(xiàn)數(shù)以億計的經濟決策,每一項決策都會影響交易價格。一組如此復雜的成分,其中還包括人的自由意志,若試圖以數(shù)學模型預測,是非??尚Φ南敕?。我們永遠無法以絕對的必然性來預測市場對于某些事件的總體反應,也同樣無法預測市場將產生什么新狀況。但是,不確定性中也有其規(guī)則,混沌中也有其秩序,尋找其中的規(guī)則和秩序便是我們研究人員和投資者的工作。

證券市場預測是屬于概率的領域,遵循或然性的決策原則,判斷錯誤的風險永遠存在。我們只能努力將風險降至最低,并將確定性提升至最高。依此方式,我們可能掌握有利的勝算,作出合適的決策,促使市場決策的正確機會多于錯誤,從而取得證券市場投資的成功。

第二節(jié) 復雜世界的不確定性分析

一、世界的簡單性抑或復雜性

近現(xiàn)代以來的經典科學,主要是基于因果確定性,或者說是機械決定論,而方法論的背后,主要是基于世界簡單性的基本信念和假設。這種信念認為:大自然本質上是簡單的,復雜是由簡單構成的,任何復雜現(xiàn)象及其運動都可化約為簡單對象來處理。而且,簡單不僅是自然的本質,還是科學的本質。簡單世界的科學邏輯可概括為:“自然的規(guī)律性,它表明自然具有固有的秩序、機械式的確定性、必然性和單一因果關系等;自然的外在可分離性,即自然與人的分離、自然構成要素與環(huán)境的分離;自然的可還原性,包括物質世界的無限可分信念與高層次事物可還原至低層次事物信念;自然的可袪魅性,經典科學消減了科學經驗與自然存在的復雜聯(lián)系,僅以必要的簡單聯(lián)系建立規(guī)律、解釋自然。

然而,在自然科學研究實踐和社會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到實踐對象的復雜性是難以化約還原為簡單性的,把非線性問題簡化為線性問題來解決是有一定限度的,許多非線性特征會在這一過程中消解掉從而喪失本來面目。正如法國科學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所說:自然界沒有簡單的事物,只有被簡化的事物。從而,科學對象已從簡單性和簡單系統(tǒng)轉向復雜性和復雜系統(tǒng),線性因果確定性等簡單性原則也不適用于復雜對象。復雜性科學揭示出了世界復雜的非線性的聯(lián)系,眾多復雜性研究領域中,混沌模糊了確定性與隨機性、必然和偶然的嚴格界限;漲落與分岔取消了因果等當性;自組織及其演化的層級性則否定了自然的機械性;在微觀領域,量子運動的測不準原理否定了嚴格決定論。

復雜性揭示了線性因果關系之外的其它眾多不確定性因素,指出了其它不規(guī)則的、無序的、不可預測的現(xiàn)象。但是,復雜性不是混亂性,比如,無論是量子運動的波函數(shù),還是更加豐富形象的社會經濟領域,都展示了統(tǒng)計/概率決定論的身影。相較于嚴格的因果確定性,它是不確定的,但在另一個層面上,它也是一種準確定性。相較于因果關系的必然性,或然性也是一種對世界的描述,它是復雜性科學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將著重分析社會科學領域中復雜性世界的不確定性/或然性一面。

二、經濟領域的不確定性簡析

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經濟學研究不能等同于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經濟學的起源,并非來自于任何數(shù)學模型或哲學理念,而只能是來自對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實態(tài)之觀察及抽象。不是把理論分析建立在理念的“應然”上,而是建立在對所存在事實實事求是的認知和解析上。

宏觀角度上,近現(xiàn)代的世界經濟史上各種經濟政策不斷粉墨登場,重農主義、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新經濟政策、社會市場經濟、計劃管制經濟、等等。各個經濟體根據(jù)本國國情、根據(jù)本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等因素在不同階段選擇了不同的經濟政策指導思想,并非完全由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來完全主導。英美等資本主義先驅們和特定階段世界經濟主導者實行自由市場經濟,主要在于其殖民貿易和本國商品與資本的全球化。德國等工業(yè)化后起國家,都普遍實行一定程度的國家干涉和經濟保護,即便現(xiàn)今倡導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在其經濟發(fā)展的很多階段也實行了貿易保護和經濟干涉政策。經濟強國們在完成了工業(yè)化和資本積累后,又普遍轉而實行自由貿易推銷其商品。因此,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形態(tài)主要立足于其實際國情,而非建立在理念的應然上。當然,也有例外情況出現(xiàn),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主要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美英等國的原教旨自由市場化幽靈和監(jiān)管部門的不作為,導致市場徹底失靈,這是自由市場牧師們所預測不到的,也是其所謂的完全信息和理性決策假設所不能解釋的。

在微觀領域,樓市、股市、匯市等領域充斥著投機行為,甚至往往背離了其對應實體的基本面和實際狀況,這是經濟領域不確定性的典型表現(xiàn)。

正是基于此,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研究在二三十年不斷興起?;ㄆ於麻L、前美國財政部部長Robert Rubin在其自傳《In an Uncertain World》中,通過其在高盛、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財政部經歷通篇介紹了其奉行的不確定世界中的或然性決策思想。

三、對有效市場假說的質疑和批駁

現(xiàn)代在金融經濟領域正統(tǒng)地位的主流金融理論是建立在羅伯茨Roberts1959,1965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EMH)的基礎之上的,而有效市場假說的根基是理性人的假設。有效市場假設成立有三個前提:一是投資者是理性的,因此能夠正確評價證券的價格;二是即使有些投資者是不理性的,但由于他們的交易是隨機的,所以能夠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三是即使部分投資者有相同的不理性行為,市場仍然可以利用套利機制使價格回歸到理性價格(內在價值)。

然而,針對EMH的上述三條假設,市場的現(xiàn)實情況是:

第一、投資者的行為并非都是理性的行為:這里正常行為代替了理性行為,甚至機構投資者也是如此。有效市場假說最先受到爭議的地方就是關于投資者“理性”的假設。這一假設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風險厭惡(risk aversion)、效用函數(shù)最大化以及不斷更新決策知識等假設之上的。但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并非如此。例如,人們并非總是風險厭惡的,人們常常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常常借助一些不相關的消息資訊來買賣證券,等等?;谝陨蠈嵶C觀察中發(fā)現(xiàn)的投資者的行為特點,行為金融學認為應該用現(xiàn)實世界中投資者的真實行為模式來取代投資者“理性”行為的假設,即以“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來取代“理性(rational”。

第二、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并非隨機發(fā)生的,往往向著同一方向變化。有效市場假說的第二條假設認為:即使有一些非理性的投資者存在,但由于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者的交易都是隨機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彼此抵消掉。但行為金融的研究表明,非理性投資者的決策并不完全是隨機的,他們常常會朝著同一個方向,所以不見得會彼此抵消。而且,當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者的行為“社會化”或大家都聽信相同的謠言時,相互模仿來進行交易時,這種現(xiàn)象會更加的明顯。因此,由這些認知偏差導致的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tǒng)性的,并不能因為統(tǒng)計平均而消除。

第三、套利是受到限制的。有效市場假說的最為放松的假設認為,即使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并非隨機而且是具有相關性的,但套利的力量仍可讓市場恢復效率,即在套利和市場競爭的作用下,理性交易者(套利者)會很迅速地消除非理性交易者(噪聲交易者)引起的價格偏離現(xiàn)象。因此,從長期來看,價格的偏離只是短期的現(xiàn)象,非理性交易者將成為市場的輸家并最終被淘汰出局。市場中將只有理性的投資者能夠幸存下來,證券市場的投資行為也將由理性投資者主宰。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實踐中套利的作用并不像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的那樣有效,套利實際上是受到限制的,行為金融學將此稱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套利之所以會受到限制,一是因為套利交易是受規(guī)則限制的,比如有的交易市場不允許低成本的賣空;二是因為實踐中套利本身是具有風險的,比如非理性投資者過于強大;三是因為進行套利活動會受到實施成本(implementation costs)的影響;四是套利交易行為有時難以操作,比如難以評估交易品種的內在理性價值,或者完美替代品根本不存在,還有投資期與價格理性的回歸期之間不匹配等因素。

因此,我們所面對的研究對象和實踐環(huán)境---證券市場---有效市場假說是不成立的。

第三節(jié) 人之思維本體論范疇內的非理性分析

一切科學與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有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

------David Hume 《人性論》

一、人之先天生理特性的非意識性分析

人的個性有其生理學基礎,它開始于人們的基因?;蚴沁z傳的化學成分,決定了人們的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tǒng)等各個組成部分,構成了人們的生物形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差異主要來源于其神經化學成分的差異,遺傳基因包括了大約150種不同的大腦化學物質和成分,從而形成人們的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在細胞間傳遞信息、引導血液流向、調節(jié)血液流量,刺激大腦和神經中樞不同的部位,指導大腦所有的機能。而我們對世界的反應和行動取決于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的哪些部位受到刺激,也從而構成了不同的人的個性,更準確的說,是個性中的氣質。

內向和外向是人們討論頗多的個性類型,它們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稱為人格染色體的第11條染色體中的D4DR基因。D4DR基因對控制興奮水平并對身體活動和動機都很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產生影響,而多巴胺主導了交感神經系統(tǒng),這一閥門全開系統(tǒng)的活動特性,體現(xiàn)了人的外向性特點。而人的內向性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上,該閥門關閉系統(tǒng)主要由另外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乙酰膽堿激活。乙酰膽堿和多巴胺這兩種神經遞質具有不同的神經傳導通道,前者通道較長且復雜,引導更多的血液到大腦內部,使內向者更多關注其內在的思想和情感,而后者恰恰相反。

人們對于自身和他人身上的基因或者說神經遞質的差異是很難意識到的,惟有通過對其外在的體現(xiàn)特征氣質來感受,但也是絕大部分人的知識儲備所不能解釋的。同樣的,比如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對于彼此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也是互相充滿了臆斷和誤解。

二、人之后天社會特性的非理性分析

人的個性不僅有其生理屬性---集中體現(xiàn)為氣質,而且有其社會屬性---集中體現(xiàn)為性格。性格是人從母胎中就開始,一生當中尤其在其嬰幼兒時期經歷了一系列社會化事件后逐步形成的關于理智、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性。在人的經歷中,當心理能量和社會化事件相結合,便在人的意識和潛意識中積存了大量的凝聚了不同程度情感力量的心理經驗,這種心理經驗在以后的生活中時時被觸動或喚醒,影響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方式。而隨著人們閱歷的增多、自我意識的加強、內觀境界的提升,人對潛意識中影響自己的情緒情感有了自省自觀,凝固的心理能量得到釋放,性格也將隨之逐漸更新圓融。

而對于世俗中的我們,一生中的相當長時間都被潛意識中的凝固在心理經驗上的情感化的心理能量驅使著。因此,人的各種心理行為充滿了非理性和不確定性。比如,類本能性的自私、趨利避害、合群、防衛(wèi)等心理機制,最突出的體現(xiàn)是人的貪婪和恐懼。有人曾說,恐懼和貪婪是市場的兩大主宰力量。話雖夸張,亦不遠矣。

性格上的情景性弱點還經常被軍界和投資界所關注,比如《孫子兵法--九變篇》說:“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闭f明了盲目大膽、恐懼、急躁等五種性格上的弱點,可能導致用兵的災難?!秾O子兵法--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強調了投資者應該對投資行為保持慎重的態(tài)度,應該因利而動,千萬不能因為生氣而影響投資的情緒,更不能在處境被動時采用賭氣式的操作?!秾O子兵法--九變篇》說:“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說明投資者中不應抱有指望風險不會降臨的僥幸心理。

第四節(jié) 人之思維價值論范疇內的多元化分析

一、人之價值追求與行為動機的多元化

相較于德爾菲神諭和老子關于人之存在思考的哲學思辯性,人為什么活著則不僅具備哲學思辯性,更具世俗生活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時常反問自己的話。那么,人為什么活著?或者說,怎么樣生活有意義?有人說,為了開心!有人說,追求快樂!有人說,為了幸福!有人說,笑著就好!對,都有道理;但,不夠深刻,生活沒那么簡單。父母賣血賣腎籌子女學費圖什么?老教授皓首窮經消得人憔悴圖什么?文天祥慷慨赴義圖什么?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工兵某部九連全體戰(zhàn)士用人體排雷,硬是在總攻發(fā)起前一分鐘,用自己的血熱之軀在雷區(qū)蹚出了一天寬3米長72米的通道圖什么?等等。這里,更有著偉大的愛、真理、忠義、榮譽……

原有的理解松動了,那么,人活著到底為什么?在引出新的觀點之前,從心理分析角度再來看幾個生活小例子。比如,上下班擠地鐵,經??吹接腥艘驗榭衫砜刹焕淼膸拙浔г谷滩蛔∞q駁幾句甚至爭吵起來。為什么,因為認為尊嚴和名譽受到侵犯和玷污,更深層面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降低了。再如,單位里羞怯的新人不敢當眾發(fā)言,即使發(fā)言也是磕磕巴巴,但在同事和領導的認可鼓勵下,有時往往非常精彩。為什么,因為自信和勇氣,因為周圍人的肯定強化了其內在的自我價值感。

從人的活動的心理角度來分析,人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于維護和增強自我價值,防范和降低對自我價值的侵犯損害。基于此原點,收入多了、養(yǎng)老有保障了、家庭添新成員了、同事關系好了、領導認可了、職務提升了、追求的女生終于愛上我了、幫朋友解決問題了、為單位贏得榮譽了、散財救濟災區(qū)了、得罪了人但堅持原則了、拿到博士學位了、研究論文在學術期刊發(fā)表了、書畫造詣上臺階了、意識到生活意義了、靈魂境界提升了……這一切都有助于自我價值的提升,也是大家心里愿意做(盡管不一定做了)的事情。更進一步分析,一切真、善、美、功業(yè)、實利、傳承的事物都是人價值追求的目的,也是人存在的意義所在。

因此,人的存在意義、價值追求乃至行為動機具有多元化特性,而非傳統(tǒng)經濟學、法學等學科所假設的人是經濟人、惡人的所謂設定,人并非是完全自利的,而是有限自利的。

二、價值偏好的差異性和學習可塑性

上面是一般性分析,具體到每個人,由于自身成長的環(huán)境、生活的條件、從事的職業(yè)等條件的差異,同時在不同環(huán)境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huán)境追求的價值又有所側重。有的追求做大做強企業(yè)、有的追求職位的晉升、有的追求學術研究、有時關注家族的傳宗接代、有時關注組織的基業(yè)長青、有時關注心靈的平和安寧。不同人的價值追求的多元化,塑造了各自生活方式的差異化,也影響了人與社會的行為與結果的確定性。

對于每個人而言,各種選擇和行為背后的價值偏好大多是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從含糊逐步走向清晰、從不穩(wěn)定逐步走向穩(wěn)定,在這清晰化穩(wěn)定化過程中,是個不斷學習、不斷塑造、并且時而更新變化的過程。在其偏好含糊不穩(wěn)定的形成初期,因為人們對自己的偏好不了解,因此易被影響,易被互動對象勸說相信該選擇方案是令人滿意的,是真正符合他們喜好的。并且如果該選擇被接受的話,人們就會認為,該選擇方案符合了他們先前的偏好,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他們以后的偏好。偏好逐步形成后,有的會相對穩(wěn)定,有的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中將接受進一步的檢驗,當人們經歷了認識失調現(xiàn)象后,會重新反思當初的偏好選擇是否建立在理性客觀的基礎上,還是建立在情感、觀念、審美或者認識不充分基礎上,因此,偏好將面臨重新修正。而且,當人們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或者扮演的角色發(fā)生變化后,人們的價值偏好也會隨之發(fā)生調整。

因此,人們的價值偏好具有個體差異性,并且并非固定一層不變,而是具有學習性、可塑性。

三、不同領域中行為規(guī)則的差異性

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是不斷面對不同情景下的行為選擇,但是情景所屬的領域不同,需要遵循的行為規(guī)則卻經常具有極大地反差和不同。比如:經濟領域需要遵循市場規(guī)則和法律規(guī)則,社會領域需要遵循道德規(guī)則和法律規(guī)則,等等。無論身處何種領域,單靠一類規(guī)則打遍天下的行為選擇無疑是自尋死路。但是,這類行為卻又戲劇化的經常發(fā)生,例如政府領域往往滲透進市場規(guī)則,過去某些衙門辦事明碼標價進行收費,注冊一家公司交了費的就能按期甚至加速辦理完畢,沒有交費的就會經常受到刁難,不斷要求補充材料不斷折騰人,這種社會亂象影響惡劣,皆因行為規(guī)則滲透篡位,一切市場化、一切向錢看齊。社會領域類似情況也不少,比如,扎根大西北十幾年未見的老同學來京了,在京同學高高興興的設宴歡迎敘舊,本來一切和諧盡興,怎奈最后東道主說要餐費AA制,可想而知民風淳樸的大西北老同學的感受。當然,這種方式在西方和東部沿海地區(qū)已經比較常見,但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下的重感情的中國人來說,情感和道德上還是很別扭難以接受,因為太商業(yè)化太利益化太金錢化了,這是市場規(guī)則向社會道德領域的侵蝕。有些現(xiàn)象還可以接受,但過度的商業(yè)化和市場規(guī)則化,整個社會的道德文化水準下降將是可怕和代價高昂的。

四、經濟金融領域的風險偏好和利益關聯(lián)分析

經濟金融領域主要行為主要是圍繞“損失---收益”這個價值結果來評估、運算、預期、選擇而展開的。

首先,人們對各種選擇的損失---收益進行估價的過程,也即基于塞勒所謂的“得與失的構架(the framing of gains and losses)”的心理運算的過程,并不是追求理性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滿意最大化,情感體驗在人們的現(xiàn)實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行為人在價值追求上并非完全自利,而是有限自利的。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在其提出的“心理賬戶”理論中深刻揭示了上述特殊的心理運算規(guī)則,并且由于人們心理帳戶的存在,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集中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心理效應:非替代性效應、沉沒成本效應、交易效用效應。

其次,關于損失---收益運算中,人的風險偏好具有非理性特性。一是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為者對風險的態(tài)度,在金融市場上,決策參考點的選擇取決于投資者的主觀感覺(心理價位),投資者以決策參考點為依據(jù)做出投資決策。二是相同的決策結果表述為損失或者獲益會改變人們的風險決策偏好,行為者進行決策時,會受到問題的框架方式的影響,即問題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在行為人面前,會影響行為人對風險的態(tài)度。比如,如果行為方案是收益的,面對確定性收益和風險性收益,行為人會選擇確定性收益;如果方案是代表損失的,面對確定性損失和風險損失,行為人會選擇風險損失。這兩點在卡尼曼前景理論的價值函數(shù)中得到了充分闡釋和印證。

最后,對于金融市場中各類參與者,其背后的利益立場基本決定了其行為方式,因此,也有必要認真分析評估其價值立場,從而更好評價其行為。一是針對市場上的廠商,基于其利益考慮往往會發(fā)生一些信息失真等各種現(xiàn)象,比如銷售員的過度銷售(Oversell)導致信息失真,上市公司年報中的信息隱瞞(Hide information)誤導投資者,好東西給朋友/壞東西給外人(Loyalty to friends)須引起投資者慎重交易,還有頻密交易(Churning)的現(xiàn)象。二是針對中介機構須作是否關聯(lián)人分析,比如,市場分析師是投資者在市場上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他們的建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投資者的各種行為。但是,分析師們可能承受著來自目標公司管理層要求分析師對投資者提出購買甚至強烈購買等積極建議的壓力。此外,如果他們所屬的證券公司是承銷證券發(fā)行的投資銀行的一部分,分析師們的建議就更需要慎重對待了。 

第五節(jié) 人之思維認識論范疇內的有限理性分析

一、信息收集過程的有限理性簡析

“世界太過復雜了,我們只能了解很少的一部分。”羅伯特.魯賓在其個人經歷中切實體會到了世界的復雜性和人認識能力的有限性。

人對世界的認識始于信息的感知和收集,在其各種方法中,無論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觀察法,還是研究方法中的文獻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量法、實驗法等等,都有其局限性,甚至發(fā)生種種感知偏差。

比如日常觀察法中,從時間緯度會產生歷時無關性偏差、保守主義偏差等;從空間緯度會產生顯著性偏差等;從次序緯度會產生首因效應、近因效應等;從頻率/多少緯度會產生三人成虎現(xiàn)象、稀釋效應、可得性偏差等;從表里緯度會產生內外向偏差、兼容性偏差等;從對比緯度會產生對比效應、相似性偏差等;從背景緯度會產生選擇性知覺、注意力異常等;從真?zhèn)尉暥葧a生無效信息披露效應、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等;從總分緯度會產生暈輪效應、代表性偏差等。

在其它收集信息方法上,從記憶角度會產生培哥效應、可利用性偏差、重疊效應、代表性偏差等;在文獻法上會產生統(tǒng)計偏差、生存偏差/回填偏差(見于《漫步華爾街》);在訪談法、問卷法、測量法等方法途徑上都會因為利益攸關方的立場、認知、情緒等產生各種偏差。

二、信息處理過程的有限理性簡析

收集到的信息要經過編碼、存儲、提取等一系列處理過程,從思維角度,主要體現(xiàn)為信息的評估、判斷、知識地圖或問題解決方案的構建。

對于信息的評估應引起主要重視的是關于針對參與其中的利益攸關方的分析,無論是經濟金融角度中交易對象的廠商,還是證券分析師等中介機構,抑或是充當監(jiān)管者乃至參與者的政府機構,對信息都持有其價值立場和偏好,因此也要作再評估。此節(jié)已在上一章節(jié)的價值論部分作了分析。

關于信息處理中的判斷,是形成認識結論和作出選擇決策的重要前提環(huán)節(jié)。在此關鍵環(huán)節(jié)上,也充實著不確定性和人的非理性。從思維角度,問題解決方法主要體現(xiàn)為算法和啟發(fā)法兩種思路,在具體實踐領域,由于時間、精力、能力、信息、必要性等因素所限,普遍都是采用啟發(fā)法,根據(jù)經驗、記憶、情感、以及直覺作出判斷。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在其1974年與特維斯基合著的文章“不確定性判斷:啟發(fā)式與偏見”中就啟發(fā)法中產生的三種偏差---代表性、可得性、錨定與調整---作了具體闡釋。當然,實踐中還有情感直覺啟發(fā)法等其它啟發(fā)式偏差。

在處理信息的判斷環(huán)節(jié),除了鼎鼎大名的啟發(fā)式偏差,還有其它可能產生的偏差。比如同樣名氣不小的框定偏差,或者說同質異形偏差,它基于背景依賴,會產生對比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稀釋效應等偏差,同時,也對經濟學的一些基礎假設理念提出了挑戰(zhàn),或者可表述為恒定性謬誤、優(yōu)勢性謬誤、樂觀編輯、誘導效應等。

除了啟發(fā)式偏差和框定偏差,還有心理學上普遍研究的認知失調和歸因偏差:  自我歸因偏差、基本歸因錯誤、自利偏差、過度自信偏差、后見之明/事后諸葛亮、認知失調偏差等。

此外,還有其它偏差存在,比如:投射作用、刻板效應、自我選擇效應、magical thinking、Quasi magical thinking-Voting、小數(shù)規(guī)則/非貝葉斯法則等。

三、選擇與決策過程的有限理性簡析

有人說,人從有思維開始,他的一生就是不斷做出選擇和決策的一生。而人生的復雜性和多彩性,也就從選擇和決策誕生,皆因在此過程中的非理性存在。而選擇決策過程,集中了人的情感、觀念、認知、以及情景等各方面的非理性因素:

從人的價值觀念和偏好角度,主要體現(xiàn)在心理帳戶的存在和各種價值偏好,如   現(xiàn)狀偏見、稟賦效應、證實偏差、Wishful thinking、賭博偏好等,上節(jié)價值論部分已作詳述,在此不再深談。

從人的氣質和性格等本體角度,主要體現(xiàn)在內外向偏差、非理性情緒、樂觀主義偏差、酸葡萄心理、甜檸檬心理、以及貪婪和恐懼等上。

從決策情景和相關者影響角度,主要偏差有:預測偏差/低估變化、環(huán)境壓力、相似性偏差、從眾偏差、羊群效應(包括基于信息/基于名譽/基于報酬等方面)以及制度機制安排上的限購效應等。

從人的認知角度,核心體現(xiàn)之一就是參照系效應,具體體現(xiàn)為:自我參照效應、參照系偏差、錨定效應、條件依賴、黏性工資、貨幣幻覺等;以及其它認知決策偏差:如決策風格(分析型/概念型/指導型/行動型)偏差、布里丹毛驢效應、中庸/單極化偏差、關聯(lián)/局部誘導、背景關聯(lián)、霍布森效應、自覺決策偏差等等。

第六節(jié) 人之思維實踐論范疇內的行為偏差分析

一、個體行為的偏差分析

俗話說,知難行更難。在決策方案的執(zhí)行層面,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不受到限制。在各種條件約束下,人們無法剔除非理性行為對理性行為的長期并且是實質性的影響。

比如,金融市場上經常分析的套利行為,恰當?shù)貓?zhí)行套利策略經常成本很高,難度很大。這種困難大多與賣空證券有關,而這又是套利者為了規(guī)避基本面風險所必須做的。對于大部份的基金經理,特別是養(yǎng)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經理,賣空是不允許的。對于那些允許賣空的基金經理,如對沖基金的經理,他們可能找不到適當?shù)奶娲C券而仍然無法賣空。即使他們可以賣空某一替代證券,也不能確保自己能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借到證券,直到自我糾正使其獲利。如果替代證券的原所有者中途要求收回證券,套利者將不得不以不利的價格,在公開市場上買入證券,以補足他賣空的證券。此外,有些套利策略還需要在國外市場上買賣證券,而有的法律通常不允許投資者這么做。最后,執(zhí)行成本還包括進行套利時所產生的一般性的交易成本,如傭金、買賣差價等。

除了對沖中的執(zhí)行成本和難度,還有噪聲交易者的影響。就總量資金而言,如果噪聲交易者的總量資金高于甚至遠遠高于理性的套利者,那么噪聲交易者就有能力主宰整個金融市場,支配金融市場的價格,使得套利者沒有足夠的力量扭轉價格歪曲的局面。這種情況下,套利者反而變成了噪聲交易者,模仿噪聲交易者的行為。噪聲交易者在整個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益。而且,套利的最終實現(xiàn)還有待一段時間后資產的真正價值必須為眾人所知,并且噪聲交易者也要改變態(tài)度采取相應的策略,這樣才能夠使得價格真正的恢復到價值面上。否則套利者的力量太薄弱,無法完全在短時間內完成價格回復的任務。

二、組織行為的偏差分析

在執(zhí)行層面,組織的行為也容易發(fā)生偏差。

比如,關于經理人的“承諾升級”或稱“惡性增資”現(xiàn)象。在2004年中航油期貨投資丑聞中,該公司總裁出于對沉沒成本的眷顧,在投資決策失誤時產生“承諾升級”,即當向一個項目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后,在損失一步步擴大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自己的判,繼續(xù)投入額外資源。這其中集中體現(xiàn)了損失厭惡、過度自信、證實偏差等心理偏差,還有對決策后果承擔責任的社會壓力,自我形象、社會名譽、經濟利益、權力地位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和損失等。

再如,關于共同承擔責任情況下的責任分散效應,或者說是聲譽效應,這種效應的存在導致羊群行為。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huán)境不確定的條件下,行為受到了其他投資者的影響并模仿他人的決策的行為。如果某經理人逆流而動,一旦他失敗了,這一行為通常被視為是其能力不夠的表現(xiàn),并因此而受到責備;但是如果他的行為與大多數(shù)人一致,即使失敗了,他會因看到其他許多人與他有相同的命運而不那么難過, 而他的上級也會考慮到其他的人也同樣失敗了而不過分責備他。這樣, 決策者具有與別人趨同的愿望, 以推卸自己承擔決策錯誤的責任。

又如,關于委托代理中的風險轉嫁問題。作為代理人的投資決策者可以享受到投資收益上升帶來的全部好處,但是對投資收益下跌的風險只承擔有限責任,投資代理人可以通過申請破產保護等方式將超過一定限度的損失轉嫁給投資方,這就是代理投資內生的風險轉嫁問題。在投資的委托代理關系中,資產的風險越大,對投資代理人就越有吸引力。當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投資決策者是投資代理人時,他們內生的風險轉嫁激勵就會使風險資產的均衡價格超過基本價值,從而形成金融泡沫。

三、群體行為的偏差分析

心理學家Charles Mackey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就淹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投資者在社會接觸中除了可以互相傳遞信息外,還會傳遞社會情緒,這種被傳遞的情緒同樣也可以影響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從而產生系統(tǒng)性的行為偏差。羅伯特·希勒在其大作《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一書中,解釋了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對股市乃至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他把一路凱歌的股票市場稱作“一場非理性的、自我驅動的、自我膨脹的泡沫”。他認為導致美國股市持續(xù)繁榮的不是企業(yè)利潤,它與收益與股利的增長根本沒有關系,而是彌漫于整個社會的樂觀情緒。

中國的股票市場同樣也是一面血淋淋的鏡子,時而放大、時而縮小。200710月份的6124點,是典型的社會樂觀情緒下集體自我膨脹的產物。而在次貸危機后幾年國際經濟環(huán)境一片蕭條、中國這邊風景獨好的大形勢下,中國股市卻稱熊全球。回顧過去各經濟體--無論是歐美國家、還是東亞的日韓臺灣--工業(yè)化和市場化過程的二三十年中,無一不是股市上漲10倍以上,而中國卻慘不忍睹。此中固然因素極多,但無論是監(jiān)管者還是參與者、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其內在決策和行為上的非理性因素都非常值得深思。

四、基于心理和行為偏差的行為投資策略

根據(jù)行為金融學理論,投資者的行為偏差是金融市場異象(錯誤定價)的成因,投資者要想戰(zhàn)勝市場、獲取超常收益,就必須在利用投資者所犯系統(tǒng)的認知偏差所造成市場的非有效性基礎上來采取相關的投資策略。

正如美國歷史上成功的基金經理人索羅斯所倡導的,最佳的盈利方式是利用一些建立在謬誤與謊言之上的趨勢:“經濟歷史是由一幕幕的插曲構成,它們都是奠基于謬誤與謊言,而不是真理。這代表賺大錢的途徑。我們僅需要辨識前提為錯誤的趨勢,順勢操作,并在它被拆穿以前及時脫身?!边@聽起來或許有些譏諷的意味,但我們卻不得不認同其精義。投資者為了盈利,就需要了解市場運行的根本真理,環(huán)顧四周辨識謬誤,尋求那些否認這些真理的趨勢,順著趨勢進行市場投資交易,并在絕大多數(shù)市場投資者即將發(fā)現(xiàn)他們被欺騙之前,迅速平倉脫身。

近年來,基于行為金融理論的投資策略在發(fā)達國家獲得了理論界和投資界的大力推薦,而且這些基于行為金融理論的投資基金業(yè)績不俗,運行良好。巴菲特曾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索羅斯提出了“易錯性”(fallibility)、“反身性”(reflexivity)兩大投資原則,“反身理論”是索羅斯的核心投資理念,在易錯性的影響下,人們無法對當前的事實形成正確的知識;錯誤的知識形成了錯誤的偏見,進而影響事情的進展?!胺瓷砝碚摗痹诮鹑谑袌鼍腕w現(xiàn)為由流行的趨勢和流行的偏見導致了暴漲暴跌。

由此而產生了各種具體的行為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動量交易策略、集中投資策略、小盤股投資策略、量化投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策略等。

 

參考文獻

Robert Rubin(2011).在不確定的世界.成都時代出版社.

Robert Barbera(2010).資本主義的代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M·O·laney(2008).內向者優(yōu)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D·M·巴斯(2004).進化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阿姜查(2002).關于這顆心.海南出版社.

丹尼爾·卡尼曼,阿默斯·特維斯基(1974).不確定性判斷:啟發(fā)式與偏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羅伯特·希勒(2001).非理性繁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孫武(春秋).孫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國榮(1997).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三聯(lián)書店.

張厚粲(2000).大學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黃希庭(2002).人格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朱建軍(2008).來自東方的心理療法.安徽人民出版社.

章志光,金盛華(1996).社會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股價到底能不能預測?(完結篇)?
楊東:行為金融學與金融消費者保護
《超限學》理論介紹
理性人假設:人的決策必須是內在一致的
閱讀書目
行為、理性與金融——行為金融學理論綜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