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重視身后之事,皇帝更是如此,甚至在新皇帝剛登基時,他的皇陵就已經(jīng)在修建了。由此可見,一座皇陵的建造是非常損耗人力、財力的,皇帝下葬后還會放入大量珍貴的陪葬品。我國建國至今也只主動挖開了一座皇陵,即明朝十三陵之一的定陵,被挖掘于1956年5月17日。
1955年,郭沫若和吳晗申請挖掘朱棣陵,不過未能發(fā)現(xiàn)皇陵入口,最終選了萬歷皇帝的定陵。在挖掘定陵的時候,由于經(jīng)驗和技術不到位,挖掘時就對陵墓造成了不可恢復的破壞,其中存放了拜年的精美字畫、絲綢等文物更是在瞬間灰飛煙滅,墓主萬歷皇帝也在文革期間被挫骨揚灰。
定陵的失敗并沒有讓郭沫若放棄長陵,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長陵,遭到否決。1958年,陜西乾縣一個工程隊在乾陵附近開山采石,無意間炸出乾陵墓道口。一直心有不甘的郭沫若聽到這個消息后,異常興奮,因為史上最著名的《蘭亭集序》就可能在這里。當天夜里他就開始寫《乾陵發(fā)掘計劃》,向有關部門提出發(fā)掘乾陵的計劃,不過依然被拒絕了。
1965年,郭沫若再次向建議周總理挖掘秦始皇陵。這秦始皇陵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皇陵修了三十九年,震驚世界的兵馬俑也只是給秦始皇看家護院的,更不用說秦皇陵墓的規(guī)模了。
當時日本方面在聽聞這個消息后非常著急,多次向中國建議,不要開挖秦始皇陵,實在要挖的話,日本可以提供技術幫助。就不說這秦皇陵挖不挖的問題,就算開挖也不會找日本幫忙的,畢竟他們這么積極肯定是有所圖。
周總理聽完郭沫若的提議后非常生氣,說道:“想都別想,十年之內(nèi)不準提這件事!”雖然郭沫若最終還真的活過了十年,但是他再也沒有向國家申請要開挖秦始皇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