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四大名著小說是指《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這四部著作不僅歷久不衰,更是在電視熒幕中不斷播放和翻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墒?,你知道嗎?建國前其實有六大名著。
那么,為何要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另外兩本淘汰的原因是什么?且聽我細細道來。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文學界整理了六部在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長篇小說,統(tǒng)稱為“六大名著”,這六大名著除了我們熟知的《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外,還有《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
新中國成立時,正值文化建設(shè)發(fā)展初期,為了提高百廢待興的文化事業(yè),推動整個文化事業(yè)的前進,需要人們樹立一些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同時也為了豐富繁榮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于是國務(wù)院要求,國家出版社選出來一批高質(zhì)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出版給全國人民。
因為當時國家出版總局要求只能出版四部名著,所以就從六大名著中刪掉了《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那為何要淘汰掉《聊齋》和《儒林》這兩本書?
《聊齋志異》是中國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小說。蒲松齡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但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屢試不第,最后只能已教書為生。因其自幼便對鬼神故事充滿濃厚的興致,所以在四十歲左右,他開始利用教書的閑暇時間開始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全書將近500多篇,內(nèi)容豐富。內(nèi)容主要是揭露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有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其中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占的最多。
但全書的故事多以短篇小說為主,故事內(nèi)容比較分散,所以最終被刷了下來。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這部著作代表著中國諷刺小說的高峰,全書以寫實主義的方式,描繪了社會中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xiàn),真實地揭露了人性在利益面前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科舉的弊端、吏治的腐敗和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批判和嘲諷。
但因其中故事的描述太過于現(xiàn)實,對于不同層次的人群,尤其是一些孩子來說難以理解,因此也被刷了下來。
《聊齋》和《儒林》這兩本書雖被擠出了四大名著的隊列,但確是我國小說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大家若有閑暇時間,也不妨閱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