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中華文明對瓷器的發(fā)明和利用可以追溯至距今八千到一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瓷器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頭百姓,中國人的一生中沒有陶瓷的身影是不完整的,那么,在陶瓷伴你走到今天的過程中它都經(jīng)歷過那些事呢?
- 01 -
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
這一時期非常的重要,萌芽,并登上歷史舞臺,但后人對其知之甚少
新石器時代都是陶器,最早的中國瓷器出現(xiàn)在商代中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國陶器宛如半成品的泥坯燒干燒硬了一樣,長時間受潮的話表面還會一層層的脫落,制作粗糙,器形不均,畢竟是制作水平擺在哪里的,所以也是沒辦法的事。
制作方法大概就是在一些草編或竹編的器具表面涂滿黏土之后進行燒制的。
因為燒制的水平低下,粗糙不堪,所以在商代以前的中國陶瓷都被稱為是“原始瓷”,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壺、罐、盆、罐瓶、勺等。
據(jù)考古資料表明:
1.我國境內(nèi)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陶器遺址是位于江西省萬年縣內(nèi)的仙人洞遺址、廣東英德青塘、靈山滑巖石洞和廣西桂林甑皮皮巖。
2.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了仰韶文化、屈家?guī)X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等十幾個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種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幾何印紋陶等。
同時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青銅器,并且成為了貴族們的新寵,所以陶瓷還暫時沒有占據(jù)正宮的位置,主要的還是民用的較多,多是自產(chǎn)自銷,自娛自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