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某,女,59歲。
2010年11月25日初診。
主訴:右中上腹不適加重兩月。
病史:素有胃病史,經(jīng)常右中上腹不適,最近兩月不適加重,表現(xiàn)為右中上腹脹,空腹時(shí)則痛,患處畏寒。最近檢查肝膽B(tài)超正常,胃鏡(2010年10月18日)示:慢性淺表一萎縮性胃竇炎,病理:中度慢性胃炎(急性活動(dòng))伴灶性腸化,HP(+)。平素失眠、早醒而乏力,全身怕冷,脾氣雖可,但因家事常生氣,大便干結(jié),常有黏痰。舌淡紅,有舌纓線,脈細(xì)。
處方:柴胡12g,白芍30g,白術(shù)9g,當(dāng)歸15g,茯苓100g,蒲公英30g,甘草9g,棗仁30g,桂枝9g,制附子6g,九香蟲9g,刺猬皮9g,高良姜9g,香附9g,生姜3片,紅棗6枚,7劑。
2011年12月2日二診:右中上腹脹及空腹時(shí)之疼痛、平常之黏痰均大減,睡眠好轉(zhuǎn),大便通暢,精神振,怕冷減。舌淡紅,脈細(xì)。
處方:守上方,加冬瓜子15g,7劑。
2011年12月9日三診:上癥均大減,舌淡紅,脈細(xì)。
處方:守12月2日方,加柏子仁30g,7劑。
2011年12月16日四診:諸癥俱安。
以后基本用初診方稍事加減,服至12月30日,患者補(bǔ)訴,就診前夜尿三四歡,現(xiàn)一二次。
按語:患者主訴右中上腹不適,呈脹滿感,饑時(shí)則痛,不僅患處畏寒,全身亦怕冷乏力,且常因家事生氣,知其病呈虛實(shí)夾雜之勢。實(shí)則肝郁;木郁伐土,久病及腎,脾腎陽虛,此為虛。方選逍遙散合小建中湯、良附丸,加附子、蒲公英、九香蟲、刺猬皮。
逍遙散、小建中、良附丸三方之方義及附子之加味,不必多做解釋,均緊扣病機(jī),有的放矢,讀者應(yīng)知。九香蟲行氣止痛,且溫腎壯陽;刺猬皮理氣化瘀,擅治胃痛。我常常兩藥合用治療胃脘痛之屬于氣滯血瘀者,若兼有陽虛則更合適。讀者可能想問的是,既然患者脾腎陽虛,何以用蒲公英?
其實(shí),章次公先生治胃病有小建中湯加蒲公英的成例。其利由,我想應(yīng)不出標(biāo)本兼治、去性存用的道理吧。蒲公英在大隊(duì)溫中補(bǔ)脾藥物中,寒涼之性被監(jiān)制,而止痛通便、消除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得以保留。于此可見中醫(yī)用藥的靈活性。
點(diǎn)睛:九香蟲·刺猬皮·章次公·小建中湯加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