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拌豆腐
香椿炒蛋
文/ 梁旭華 圖/Terry
它是春日中最明媚的一抹嬌色,它沐浴的是第一陣春雨,它就是這春天中第一造的嫩芽尖上尖——香椿。在山中深處,春風(fēng)一度,香椿樹上就會噌噌地冒出紫紅色的嫩芽來,雨水潤過,便唰唰地舒展開來,葉脈纖細(xì),葉片輕薄,迎了日色看去,微微帶著點透明,散出近似草木清華氣息的味道來,似濃卻淡,勾得人食指大動。
頭茬椿芽勝黃金
以前在農(nóng)村,條件許可的人家,往往會在院子里栽上兩棵香椿樹,只因俗話說得好,“門前一樹椿,春菜不擔(dān)心”。等到驚蟄一過,家里的主婦就開始日日留意香椿枝頭,大約去到清明后,就會招呼村里的孩子們一起來打香椿。這是因為香椿素有“頭茬金,二茬銀,三薦也養(yǎng)人”的說法。
在北方,這金茬銀茬里面的上品,指的是在谷雨前三四天采摘的香椿芽,而且必須是身材健壯枝上的正枝正朵,大概每一枝芽頭只取四到六分長左右,頂多取到芽頭之下的第四對葉子,再下就會顯老了。這頭茬二茬的香椿芽,葉肥而嫩,香汁豐滿,水靈酥脆,完全符合“雨前椿頭嫩無絲”的標(biāo)準(zhǔn)。而到了雨后,入口的春芽便像木頭一樣柴口有渣了。
若是在南方,則在2月底3月初已經(jīng)有香椿芽冒頭,不過此時的香椿,多半是翠色遍體的綠椿,看著嫩綠可愛,嗅著也是清香,但卻是易老生渣,還會帶有微微苦澀味,遠(yuǎn)不如正主兒紅椿的清香無渣。要等到4月頭大約清明前后,南方的頭茬紅椿才會正式登場。和綠椿相比,紅椿莖粗葉嫩,脆口多汁,尤其是以葉苗6到10厘米處為最佳。把它采下來后,和著土雞蛋一炒,那香味真可說是神仙嗅到都要腳軟。
頂芽身價最金貴
采摘香椿時,只能打側(cè)枝上的,或是旁邊斜出來的芽葉,至于主枝干最頂頭上的長得最壯實的椿頭,那是碰不得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吃了一茬又一茬。打過了這一次,過上大半個月,又可以再收一次。
不過對于一眾挑嘴的食客來說,恰恰要吃的,就是那號稱尖上尖的頂芽兒。一般在清明前后發(fā)芽,在谷雨前后采摘的頂芽,被稱頭茬椿芽,不僅肥嫩,而且香味濃郁,質(zhì)量上乘;以后根據(jù)生長情況,大概隔了15到20天左右,就可以去采摘第二次。不過剛剛種植的香椿樹,每年頂多就是收兩次,要去到三年后,才會每年可收2到3次。
香椿臭椿要辨清
香椿吃著美,一眾老饕追捧。不過因此,有些賣家會把它的山寨版,也摻雜進(jìn)去。這山寨香椿的,就是被莊子鄙視為臭椿的樗。他在自己的文中提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匠者不顧……”翻譯過來,就是這孩子是個武大郎,矮小不說,還七扭八歪,質(zhì)地疏松粗糙不成材,葉子貌似香椿然而氣味怪異,令人難以接受。
和香椿葉相比,臭椿葉根部是深綠色,葉梢部是灰綠色;而香椿葉根部是淺綠色,葉梢部是黃褐色。此外,香椿葉的邊緣有稀疏鋸齒,而臭椿葉則沒有。最后也是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香椿每一枝葉片數(shù)目總是整數(shù)。比如,六對、七對、八對等。而臭椿總是在幾對枝葉之外,上端再多長出一片來,形成六對半、七對半、八對半等。如果實在對它們的外形沒印象,那么最簡單的就是拿一片葉子用手一搓,用鼻子聞聞是什么味兒。
不過香椿苗并不耐保存,因此有餐廳會用浸過鹽水的香椿來做菜,此種香椿往往形在神散,一點兒不香。在北方,人們?yōu)榱四芰糇∵@初春的味道,會把香椿芽一次打很多下來,然后晾干了腌制。做法很簡單,往香椿上撒把鹽,用力地揉搓,等香椿入味了,再裝到壇子里封好。過上幾天,壇子里就會滿是馥郁芳香。用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香椿,可以吃上好久,用來下白粥最好不過,感覺就像是把春天留在了嘴巴里。不過有一點要記住的就是,因為香椿腌制之后,亞硝酸鹽的含量會迅猛上升,在三四天的時候達(dá)到高峰,含量遠(yuǎn)遠(yuǎn)超過許可標(biāo)準(zhǔn)。所以最好是把香椿腌到一周之后,待亞硝酸鹽含量降低了再食用。
雞蛋豆腐是絕配
采下來的香椿,最常見的做法是用來煎雞蛋,這是通行黃河南北、大江東西的菜式,人氣極高。
做法很簡單,把水燒開,將香椿放下去略微汆一下,等到香椿的紫紅色在兩三秒鐘后轉(zhuǎn)變成碧綠色時,就立即撈出來,晾干水分,用刀細(xì)細(xì)地剁碎,拌上海鹽,和土雞蛋漿混合,等油鍋熱了,“嘩”一下倒進(jìn)去,立即就有清香悠遠(yuǎn)氣息騰出。
若是想吃素淡些,那推薦香椿拌豆腐,把汆過的香椿剁碎鋪上豆腐,入鍋蒸熟澆點麻油即可。有美食家評價:“說來也奇怪,這香椿、豆腐、麻油,都是味道至為頑固直白的東西,三者配在一起,卻如福祿壽三老兒般互相恭敬互相幫襯起來,打開了番仙風(fēng)道骨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