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是一件碰巧的事
人們常常
厭倦了在大葷大素之間
搖擺不定
方才想起了
鮮美可人的魚肉
最合心意
若是遇上刺少的主兒
就更趨向完美
如鱔魚絲絲勁道
如鱖魚瓣瓣細嫩
......
好吃之處
不勝枚舉
紅燒、清蒸、燒烤
盡管往濃郁了烹
盡管向清淡里去
循魚之香
品小鮮滋味
不失為漫漫長夏的新樂趣
江蘇嗜甜,可剝離這層甜,才發(fā)現(xiàn),鱔魚才是江蘇人真正的寶。每年六月到八月,鱔魚最為肥美。有人說:“鱔魚生錯了時節(jié),恰巧在人們最不想吃大肉的時候長得壯實;二是錯在刺少,剔了唯一的脊骨,剩下居然全是瘦肉!”
聽著再完美不過,但鱔魚的可怕模樣也的確讓有些人望而卻步:黃褐色的、有著粗長形狀的活物,光滑無鱗。
梁實秋曾經還專門在談吃的散文里寫鱔魚的宰殺手續(xù):“用一根大鐵釘把鱔魚頭部仰著釘在砧板上,然后順著它的肚皮用尖刀直劃,取出臟腑,再取出脊骨......血淋淋的一道宰殺手續(xù),看得人心驚膽戰(zhàn)?!笨杉幢闳绱?,也不耽誤江蘇人把這道食材往精致里做。
蘇幫菜的一道響油鱔糊,標準的濃油赤醬,名震江南。
鱔魚,要用毛筆桿粗細的筆桿鱔;燒制時,煸炒用豬油,燒沸加菜油,出鍋澆麻油,鱔糊上桌后盤中油還在辟叭作響;配料里,蔥姜蒜跟火腿絲一樣不落。整道菜油潤而不膩,新鮮可口。
到了南京,一道燉生敲更是把鱔魚安排地明明白白。菜名三字古拙,但每一字都和烹飪相關:“生”是活鱔去骨;“敲”是拿木棒或刀背敲拍背脊,直至肉質松散起茸;“燉”不難理解,但最難的也就在此處了。先油炸,再和五花肉一起清湯燉。
燉生敲
湯汁裹在鱔魚上,香氣倒是鋪天蓋地,洶涌恣肆。一口咬下,魚肉酥軟又有彈性,鱔魚皮帶有點膠質,再加上鮮美的味道,真是讓人有“醉魚”之嫌了。
濃郁能做,清淡也能做,做主菜行,做配菜也合適,江蘇人對鱔魚的千百種做法,每一種都別具一格。
長魚面
徽菜里頭,臭鱖魚有著響當當?shù)拿^。
肉色外緣粉紅,內里雪白細嫩,筷子稍一用力,緊實的魚肉像百合一樣次第綻開,魚肉呈蒜瓣兒狀,一片一片的。吃到嘴里,先是微臭,繼而鮮、嫩、爽,余香滿口,愛者甚愛,恨者不聞。
好吃的臭鱖魚,取料鮮活是關鍵之處,同時,春天的鱖魚為佳。若唐代詩人張志和詩中的那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所述,三四月份,徽州山區(qū)桃花盛開時,溪水上漲,鱖魚躍出石隙,在淺水中追食豐盛的魚蝦,自然最肥。
把鱖魚凈身抹精鹽腌漬,用樟木桶裝盛,上頭壓上河間的青石或鵝卵石,以排干水分。夏日里,腌滿三到四天,搬開缸內的青石塊,可見魚鰓是殷紅的,銅綠的魚身分泌出粘液,散發(fā)出臭味。
以徽商和文人墨客為首的徽州人早就饞上這一口。據(jù)說,二百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等地的魚販將鱖魚運至徽州,為了防止魚變質,魚販通常選擇在涼天里,將鮮魚裝入木桶,然后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經常上下翻動。
有一次,抵達徽州之后,魚已經發(fā)出了怪味,魚販舍不得丟掉,仍烹來食用,未曾想,這魚比起鮮鱖魚更具風味。自此,臭鱖魚的百年歷史就開始了,一躍成了徽州名菜。
臭鱖魚偶爾臭得上頭,不夠標準??捎诨罩萑硕?,它比鮮鱖魚要高貴得多,臭的反而上得了臺面,是專屬于徽州人的味覺記憶。
新疆,是肉食者的樂園。在許多人眼里,維吾爾族人是不吃魚的,可如果你有機會到南疆走一走,便會發(fā)現(xiàn),這里也是烤魚的天下。
在南疆,夏日的白晝特別長,直到十一點,暮色才會降臨。當午夜的風驅散一天的暑意,巴楚的夜市剛開始熱鬧,街邊隨處可見的風味烤馕,十里飄香的巴楚烤魚,鮮嫩可口的夜市羊肉,唇齒留香的新疆瓜果......
烤魚是巴楚最負盛名的美食,每個嘗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魚,必須是現(xiàn)捕的新鮮活魚,剖好洗凈,用較粗的紅柳枝做主支架,從背梁穿過,再用三根較細的枝條做橫穿,使得整條魚被徹底撐開。用木炭烤時,烤魚的架子根據(jù)風向轉動。時不時地,新鮮的紅柳枝會分泌出紅柳汁液,不但可以分解掉魚肉的腥味,還會把紅柳特有的香味沁到肉心里。
草魚也好,鯉魚也罷,烤出的魚無不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剛上桌就會一搶而空。
巴楚人的烤魚本領絕非一蹴而就。千百年來,他們依水而居,從小以魚為食,不種五谷,不養(yǎng)牲畜,是真正的吃魚專家。巴楚人日出乘舟捕魚,騎馬彎弓射鹿,撿拾巴楚蘑菇......日落便在葉爾羌河畔燃起熊熊篝火,品嘗美味的烤魚、烤肉。吃到盡興,他們就唱起歌、跳起舞,歌聲婉轉悠揚,舞姿豪情奔放。
詩人楊牧曾這樣描述過巴楚的夜晚:“膻香羶伴著微微的塵土,彌漫了夏夜不眠的營生,爐火宛如遠古的篝火,隱現(xiàn)在這遙遠的邊城。”
這里有著人間一切的歡喜與熱鬧,仿佛一場流動的盛宴,在星光下,荒漠邊,在綠洲人抵擋寂寞的地方。
循魚之香,以魚肉作伴,滿足的是人們尋得清爽一味的口腹之欲。循魚之香,不同味道的背后,品味的更是一方水土的生活滋味與人文情感。
不妨說一說,你記憶深處有這樣一道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