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畢,四海一”,自秦始皇兼并六國,到末代秦王子嬰向沛公劉邦投降,秦朝這個第一次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王朝如曇花一現(xiàn),僅僅歷時十五年。武力強勁的秦朝為何短命?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對這個問題抽絲剝繭,則必將有助于我們對今天和明天的思考。
相比東漢和明代末年因氣候“小冰期”導致的連年災荒,對比唐代末年的藩鎮(zhèn)割據(jù)軍閥混戰(zhàn),相較西晉和兩宋末期面臨的異族入侵,秦王朝在表面上并不具備積重難返的“亡國之兆”。不僅如此,在短暫的十五年中,秦朝北討匈奴、南征百越,可謂武功赫赫。所以,秦朝的驟然崩潰,頗有當年蘇聯(lián)帝國大廈傾倒的氣象,令人感慨。
小編面對這個頗費思量的問題,化身為一個業(yè)余的歷史醫(yī)生,暫且把秦王朝當作一個突發(fā)急癥的病人,尋找它的治病機理。最后,我所得出的結論是,秦王朝,實死于思想和肌體兩個層面同時爆發(fā)的強直性僵化癥!
1
僵化強直的思想
對所謂思想僵化,大家往往存在一種誤解,即“僵化”這個詞只用于修飾落后的思想。其實,即使是相對先進的思想,一旦運用得不合時宜,也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化。品嘗到商鞅變法富國強兵碩果的秦朝,就明顯屬于后一種的思想僵化。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深入當時的情境,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天下百姓的心中,幾百年諸侯割據(jù)是常態(tài),統(tǒng)一才是新事物。面對新事物對自己生活的沖擊,必然需要時間慢慢磨合、接受。
但秦始皇不這樣認為。既然在戰(zhàn)場上已經(jīng)驗證了秦軍的先進,那么就足以證明秦國的思想也是先進的。既然秦國已經(jīng)統(tǒng)一天下,那些使秦國富強的政策,諸如編戶齊民、徭役勞役、全民皆兵和中央直管的郡縣制,就也被證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這種思路體現(xiàn)在他的統(tǒng)治方式上,就表現(xiàn)為征服一地馬上設立郡縣,征服一地即馬上實施高壓管理,剝奪所有百姓的人身自由,把他們像秦國子民一樣,死死地捆在國家的戰(zhàn)車上。陶醉在軍事征服快感的秦始皇,迫不及待地為那些新征服土地打上秦國的烙印,就像一個藏書家微笑著給新淘到的藏書蓋章。
崇尚法家思想,以“嚴刑峻法”思路治國的秦始皇,根本不可能接受宣揚“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思想。他所信奉的,其實是“己所欲,施于人”,只要自己覺得好,就一定要強加在別人的頭上。這種思維邏輯,既類似某些西方國家喜歡在別人領土上復制粘貼自己的制度,也類似某些家長動輒就要告誡兒女“我這是為你好?!?/span>
殊不知,在六國遺民的眼中,這些理念反而和幾百年來“小國寡民”生活處處沖突,像一個恐怖巨獸頃刻改變生活的面貌。這種恐懼,比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摧毀固有職業(yè)和生活模式帶給我們的不安要強大百倍!因為它來得實在太過迅猛。
面對思想上的抵觸,秦始皇大為惱火。當然,在那個相對蒙昧的時代,統(tǒng)治者絕不會想到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只會想到大加撻伐肉體毀滅。所以,在丞相李斯的推動下,“焚書坑儒”禁錮思想的悲劇就在咸陽和全國各地屢屢上演。能夠僥幸留下的,只有秦國的歷史典籍和各種龐雜的學說。
秦始皇在思想文化領域實施的這種“強行重啟模式”,是對每一個人思想自尊的冒犯。期待一個人在短時期內改變邏輯思維,只能由內而外發(fā)自肺腑,絕不可能靠外力作用威脅強迫。
更為諷刺的是,別說是六國遺民,就連趙高胡亥這樣的繼承者,骨子里也沒有接受一統(tǒng)天下的理念,早就做好了一旦天下動蕩就退回關內重新做秦王的準備。后來的子嬰不再當“秦三世”而改稱秦王,就是他的思維底線。而后項羽一定要摧毀咸陽城,執(zhí)意分封十八路諸侯恢復割據(jù),就代表了當時人們對所謂秦國先進思想的極度不適應。他們是把秦國的文化當成了洪水猛獸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外星文明,一定要連根鏟除才心安。
我們現(xiàn)在都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這一點恐怕秦始皇永遠無法理解。而后來的漢高祖劉邦就深諳其中的奧妙。他頗為明智地既吸取始皇帝留下的某些先進“文化遺產(chǎn)”,同時又聽從蕭何等人的勸告,奉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就是吸取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充分留給子民適應的時間,讓大家慢慢消化。
治大國如烹小鮮,烹小鮮也如治大國。秦朝思想上的僵化失策就根源于盲目樂觀倚強凌弱的心態(tài)。這個現(xiàn)象放在今時今日,同樣可以借鑒。干事創(chuàng)業(yè)待人接物亦或子女教育,潤物細無聲才是硬道理,而不是憑借威勢強加于人,為了面子尊嚴強加給孩子。反之,只會引起強烈的逆反,得不償失。
2
僵化強直的制度
既然秦始皇的思想秉承了“己所欲,施于人”的路數(shù),那么他在政策層面自然也會沿用“格式化硬盤重裝系統(tǒng)”的短平快模式,讓新征服地區(qū)迅速的“秦國化”。
在軍事層面,始皇帝將東方六國的大部分貴族后裔悉數(shù)遷往關中,以便于監(jiān)管,防治這些人利用當?shù)氐拿裥乃阑覐腿?,然后又遍搜六國遺留的兵器,將之融化重鑄成十二個“金人”,杜絕六國遺民謀反的機會。同時派大量軍隊和民眾修建當時的高速公路“直道”,方便軍隊隨時抵達戰(zhàn)略要地;在經(jīng)濟層面,他統(tǒng)一貨幣,用半兩錢取代六國貨幣,完全控制發(fā)鈔權。而統(tǒng)一度量衡,則是在經(jīng)濟領域重新格式化六國百姓的生活模式,驅使他們盡快進入秦國模式。至于用秦小篆取代六國文字,用秦半兩取代六國貨幣,都是為了升級擴大他眼中高效的秦國體制。
但這種在秦國相對狹小國境內行之有效的制度,一旦放大到十倍以上的新領土,必然暴露出自身的短板。
其一是基層干部的缺失。秦國能夠保證郡守縣令是秦國官員,卻無法保證基層工作人員也是忠實履行職責的秦人,只能任用當?shù)氐木硌a償,地方資源仍然是由當?shù)厝苏瓶亍R坏┬蝿菔Э?,這些并不接受秦國思想?yún)s又掌握當?shù)刭Y源的基層干部,往往率先成為動亂的源頭。
其二是效率的缺失。在秦國高效的制度,放大到全國卻未必高效。長平之戰(zhàn)與趙國死磕時,秦昭王可以征集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傾國出征,但把這種軍事化管理復制到全國就會引起反抗。因為國境太大,高效嚴酷的制度就會變成“催命符”。陳勝吳廣和劉邦都因為對“失期當斬”的恐懼絕望而選擇了以死抗爭,就是明證。
對于制度的引用和實踐,無論何時何地都少不了試點、總結直至推廣的必要流程。這個流程,需要時間,忽視時間強調“從速解決”,就會滿盤皆輸。這個規(guī)律既適用于對秦始皇政策制度的反思,也同樣適用于我們日常工作學習和家庭教育的范疇。
對比秦朝的“冒進”,劉邦就顯得高明了許多。他既繼承了郡縣制的先進高效,也不忽視對特殊地區(qū)特殊人物的單獨安排,從而巧妙開創(chuàng)了復合型的“郡國制”,使兩種制度同樣生效。這種類似于我們當代耳熟能詳?shù)摹耙粐鴥芍啤闭撸∏∮∽C了一個合格政治家領導人的胸懷和眼光。
別的單位能夠適用并見效的先進經(jīng)驗,未必就是自己部門的靈丹妙藥,別人家孩子快樂成長成才的先進經(jīng)驗,未必就是培養(yǎng)自己家孩子的妙招高招。我們必須抱著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穩(wěn)步推進、緩步試探,方能找到其中的訣竅,進而自我創(chuàng)新,催化出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來。
3
診斷說明
沒有天災只有人禍,看似國防強大實則腹地空虛,當秦二世即位變本加厲而不采取調整之時,正是秦朝天下危機總爆發(fā)的一刻。秦朝滅亡,表面上是死于“天下苦秦久矣”的怨憤,實際上卻是死于自己對先進思想經(jīng)驗的偏執(zhí)樂觀,和對實際狀況的漠視與忽視,死于自己一手造就的強直僵化癥。
遙想咸陽城和阿旁宮廢墟中滾滾的濃煙,我們必須慶幸,能夠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開明的新時代,能夠沐浴在一個進步的新社會。同時,我們也必須警醒,忽視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漠視現(xiàn)實固步自封的危害。做這份死亡調查有什么用?當然是給現(xiàn)在的自己看,給迷茫焦慮的今天看。
具體到今天,我們其實和當年的秦始皇一樣,無法回避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思維和具體動作,必須與實際的社會現(xiàn)狀同頻。具體來說,如果我們還是把自己的頭腦僵化固定在層級分明的工業(yè)化時代,就一定無法適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沖擊和震蕩。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崇尚大數(shù)據(jù),講求效率的背景下,如果你我還在陶醉于所謂行業(yè)單位部門的蔭澤下,還盼望著大事小情都由領導做主上級決斷,那就和當年偏執(zhí)于“秦國潮流”人們一樣,遲早被現(xiàn)實碰撞得鼻青臉腫!強大自己,做一個即插即用的“U盤”,才能在變幻的世界中掌握主動。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wǎng)名:皮皮中尉):現(xiàn)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簽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chuàng)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yè)務骨干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爸鼻馬迷”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