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潼南,我們趕往合川,由于路況糟糕,到達合川縣城時,已有些饑腸轆轆了。
合川,因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條江水在此交匯,故名合川。在合川嘉陵江邊的濱江公園邊上,我們找了家沙鍋店,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欣賞濱江公園美景。
沙鍋店斜對面,有一尊雕塑——對話,一條巨大的恐龍與一個嫩稚的孩子對話。這條龍叫做合川馬門溪龍,據(jù)說,1957年,有關部門在合川縣太和鎮(zhèn)的馬門溪進行地質(zhì)考察時,在半山腰發(fā)現(xiàn)了它,這是一條生活在1.3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恐龍,體長
22米,體重30-40噸,體高3.5米,頭部抬起時可達8米,植食性,并根據(jù)它的發(fā)現(xiàn)地點命名為“合川馬門溪龍”,世稱“東方巨龍”。
吃完午飯,跨過嘉陵江大橋,進入合川釣魚城。
釣魚城原為釣魚山,在合川縣城東北部,距縣城約5公里,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位于護國門之上,這就是釣魚臺。下圖是網(wǎng)絡圖片。
釣魚臺是馳名巴蜀的遠古遺跡,傳說遠古之時,三江洪水泛濫,人們競相奔山避難。正當他們饑餓難熬、瀕臨死亡之際,突然從天上降下一位巨神,在山頂上持竿長釣,以鮮魚饋贈災民,民賴以生。從那以后,巨神留下足跡的石臺就被稱為釣魚臺,臺前留有五個孔穴的巨石,被稱為插竿石。
釣魚山三面被嘉陵江、涪江、渠江包圍,形勢陡絕,倚天拔地,雄峙一方。釣魚山變成釣魚城是在十三世紀,依山筑城,是戰(zhàn)爭的需要,這不是一次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也不是一次一兩年的戰(zhàn)爭,而是持續(xù)了整整36年的攻防爭奪戰(zhàn),這不僅僅是南宋王朝與蒙古大軍之間的一場生死決戰(zhàn),而是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戰(zhàn)爭。
歷史回放:1235年,蒙古軍在西起川陜、東至淮河下游的數(shù)千里戰(zhàn)線上同時對南宋發(fā)動進攻,宋蒙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至1241年,蒙軍蹂躪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zhàn)場(另兩個為京湖戰(zhàn)場——今河南和湖北一帶、兩淮戰(zhàn)場——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殘破最為嚴重的一個地區(qū)。這年蒙古窩闊臺汗去世,蒙古內(nèi)部為爭奪汗位紛爭不斷,對南宋的攻勢減弱。南宋充分利用此良機,對各個戰(zhàn)場的防御進行調(diào)整、充實。下圖是余玠塑像。
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zhàn)爭中戰(zhàn)績頗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任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事,以扭轉(zhuǎn)四川的頹勢,鞏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建了山城防御體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筑城結寨,星羅棋布,互為聲援,構成一個完整的戰(zhàn)略防御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余玠采納播州(今貴州遵義)賢士冉琎(jīn)、冉璞兄弟的建議,從1242年開始在釣魚山筑城,并徙合州及石照縣治其上,屯兵積糧,以為重慶屏障。經(jīng)過多年苦心經(jīng)營,將釣魚山建成為一座十分完備的軍事堡壘。城垣、城門、水軍碼頭、一字墻、指揮臺、較場、皇井、皇洞、午朝門、水閣、涼亭、公館、財庫、牢房等一應俱全,儼然一城,故名釣魚城。下圖是冉琎、冉璞兄弟塑像。
釣魚城分內(nèi)、外城,外城筑在懸崖峭壁之上,城墻系條石壘成。城內(nèi)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1253年五月,南宋朝廷猜疑余玠,決定將他召回,七月,余玠暴卒于四川。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筑。四川邊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釣魚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現(xiàn)在釣魚城的停車場,就是原來的較場,較場東南邊上,是古軍營山莊,山莊里有幾座古軍營。古軍營是原釣魚城守軍的駐所,他位置適中,道路四通八達,一有軍情,無論東西南北,部隊即可迅速出擊,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王立開城降元之后,雄偉的較場和成片的營房被元軍焚毀,隨后又歷經(jīng)七個多世紀的荒廢,只留下依稀的殘基可尋。1987年至1989年間,國家撥??钤谶z址上平整了較場,修復了部分營房。下圖是古軍營山莊及古軍營。
古軍營山莊前,有寬闊的跑馬道,這是釣魚城軍民修筑的貫穿全城的軍事交通命脈,遇有軍情,守城部隊即可通過跑馬道迅速到達戰(zhàn)斗地點。釣魚城跑馬道遺址總長8.5公里,路面寬3.5米,可供“三馬并進,五人并行”。
沿著跑馬道,來到嘉陵江邊,陡峭的岸邊,是堅固的城墻。據(jù)說,釣魚城里倚懸崖絕壁而建的古城墻有17里長,城墻上有了望孔、炮臺口,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這是護國門旁邊城墻上的一處炮座遺址。南宋晚期,威力巨大的管形火器已廣泛使用于戰(zhàn)爭。遙想當年,蒙古大軍蔽江而來,釣魚城軍民在城墻上安置巨炮,遙擊攻城蒙軍,那可能真是“檣櫓灰飛煙滅”的戰(zhàn)斗景象......
歷史回放:1251年,孛兒只斤·蒙哥奪得蒙古汗位。蒙哥,成吉思汗之孫、托雷長子,曾追隨成吉思汗征戰(zhàn)多年,并與拔都等率兵遠征過歐、亞四十多個國家,所向披靡,西方稱其為“上帝之鞭”。1258年秋,蒙哥大汗在內(nèi)部政局基本穩(wěn)定之后,親率4萬大軍殺入四川(其他兩路攻打長江中下游),在相繼占據(jù)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大獲城、廣安大良城之后,迫近合州。合川釣魚城當時是第一任守將王堅(副將張鈺),在歐亞大陸縱橫捭闔的蒙哥看見釣魚城乃小小一座山城,以為彈指可破,就派手下的晉國寶(宋人,投降蒙古,據(jù)說是認識王堅的)去勸降,不料王堅不僅一刀把晉國寶給砍了,還把人頭掛在城頭上。這一來可把蒙哥給激怒了,因為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但王堅這一砍就是表明要和蒙哥血戰(zhàn)到底,絕不投降!下圖是蒙哥塑像。
宋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諸軍從雞爪灘渡過渠匯,進至石子山扎營。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zhàn)于釣魚城下。七日,蒙軍攻一字城墻。一字城墻又叫橫城墻,其作用在于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nèi)守軍又可通過外城墻運動至一字城墻拒敵,與外城墻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釣魚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墻。九日,蒙軍猛攻鎮(zhèn)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zhàn)。三月,蒙軍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zhèn)西門小堡,均失利。從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續(xù)了二十天。雨停后,蒙軍于四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二十四日夜,蒙軍登上外城,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zhàn)?!对贰椬诩o》稱“殺宋兵甚眾”,但蒙軍的攻勢終被宋軍打退。五月,蒙軍又屢攻釣魚城,但釣魚城守軍在主將王堅及副將張玨的協(xié)力指揮下,擊退了蒙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下圖是王堅塑像。
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里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滅掉南宋。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里之言為迂。蒙哥汗未采納術速忽里的建議,決意繼續(xù)攻城。然而,面對釣魚堅城,素以機動靈活,兇猛剽悍著稱的蒙古騎兵卻不能施其能。六月,蒙古驍將汪德臣(原為金將)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zhàn)。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云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欲招降城中守軍,幾乎為城中射出的飛石擊中,汪德臣因而患疾,不久死于縉云山寺廟中。下圖是汪德臣喊降中飛石。
蒙哥聞知死訊,扼腕嘆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給蒙哥精神上以很大打擊,釣魚城久攻不下,使蒙哥不勝其忿。蒙軍大舉攻蜀后,南宋對四川采取了大規(guī)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盡管如此,被圍攻達數(shù)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守軍斗志昂揚。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面餅百余張拋給城外蒙軍,并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相形之下,城外蒙軍的境況就很糟了。蒙軍久屯于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jié),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濕,加以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據(jù)《元史》記載,蒙哥汗于六月也患上了病,明萬歷《合州志》等書則稱蒙哥汗是負了傷,說1259年7月21日這天,蒙哥——這位曾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一代天驕,在督戰(zhàn)的時候,被新東門里發(fā)出的密如急雨的石炮所傷。無論如何,蒙哥不能再堅持攻城了。七月,蒙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時,一代大汗蒙哥在留下“我之嬰疾(得病),為此城也,不諱(死去)之后,若克此城,當盡屠之!”的遺言后,憤恨而逝。釣魚城因此而成為“上帝折鞭處”、“東方麥加城”。下圖是蒙哥中炮。
蒙哥之死,不僅中國歷史為之改變,世界歷史也在此拐了一個彎。史學上認為蒙哥之死直接導致了三大影響:一是導致蒙古滅宋戰(zhàn)爭的全面瓦解,正在攻打武昌的忽必烈(蒙哥二弟)趕緊撤軍回去爭奪汗位,這使南宋得以延續(xù)20年之久。二是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蒙哥之弟、老三旭烈兀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遂留下少量軍隊繼續(xù)征戰(zhàn),而自率大軍東還。剩下的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從此蒙古的大規(guī)模擴張行動走向低潮。三是為忽必烈執(zhí)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tǒng)治集團中少有的一位傾慕漢文化的開明之士,登上大汗寶座后,繼續(xù)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南中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壞。下圖是忽必烈撤軍圖。
護國門,是釣魚城八座城門中最為宏偉的一道險關,位于城南的第二道防線上,左倚懸崖絕壁,右臨萬丈深淵的嘉陵江,上書“護國門”和“全蜀關鍵”。據(jù)說,當年曾施以棧道出入,靠“過河拆橋”的方式通行(去時修復棧道,返回即拆掉),是扼守城內(nèi)外交通的重要孔道,宋蒙雙方在這里經(jīng)歷了上百次慘烈的戰(zhàn)斗,但此門一直未被攻破,不愧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險之地!
站在護國門上,居高臨江下望,可以看到700多年前嘉陵江中的“一字城墻”殘跡。
護國門內(nèi)外的懸崖絕壁上,有很多題刻,其中還有蔣先生題寫的“艱苦卓絕”和老何題寫的“十年教訓”。
這條棧道叫“上天梯”,是南宋后期釣魚城軍民在巖壁上開鑿的。天梯下方是守城抗戰(zhàn)期間所設刑場,據(jù)《釣魚城志》記載,1259年春,釣魚城主將王堅將蒙哥大汗派來說降的晉國寶斬首于此。
登上天梯,是一處寬闊的平臺,這些鍋狀的凹坑叫做九口鍋,是當年釣魚城守軍碾磨硝、磺、木碳,用以配制火藥的碾盤,這是中國最早的兵工廠遺址。當年,這里制造的鐵雷、火炮等威力巨大的殺傷性武器,有效地增強了釣魚城的整體防御能力。據(jù)說,蒙哥汗(元憲宗)就是被在此制造的火炮打傷而死的。
九口鍋遺址東北,是護國寺和忠義祠。護國寺里有一幅長對聯(lián),其上聯(lián)是對蒙哥“折鞭”釣魚城的高度概括:
朔漠飛沙,元蒙大汗起宏圖。稱雄歐亞,滅夏吞金。長驅(qū)秦隴,揮戈庸蜀,數(shù)十載征伐,執(zhí)鞭捶而震殊方,奈何渝合兩城,四川八柱,折統(tǒng)帥,挫軍師,卒至名王喪身,裹尸歸北土。豈攻守易勢,窮兵黷武之尤哉!縱潮浪替翻,新陳代謝,自有巴濮才英,譜寫壯歌,載千秋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