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印象(3)·湄南河的兩岸風光
出了大皇宮,P李帶著我們向西走上不遠,來到了湄南的河邊。我們按照行程安排,登上舒爽長尾游船,游覽曼谷水岸風光。游船在機器的轟鳴聲中破開巨浪向寬闊的碧綠水面駛去,一位送花姑娘給我們每人脖頸上戴上了一串蘭花,我們均奉上20泰銖小費回謝。
“湄南”在泰語中是河流的意思,而真正的名字應該是昭披耶河,泰語的意思是“河流之母”。湄南河是泰國第一大河,流經(jīng)泰國的中部,沖積成了湄南河平原,貫穿曼谷市區(qū),真正稱得上是泰國人民和曼谷的母親河。坐在船上只見它河岸開闊,船舶穿梭,波起浪涌。船行河上,曼谷的城市風光盡收眼底。只可惜因暴雨將至,天空烏云密布,未能襯托出河岸的美麗風光。
在湄南河及其支流上游覽,最引人眼球的,要算是那些宏偉壯麗、金光閃閃的寺廟、佛塔。這一群群多姿多彩的佛教建筑,與市內高層建筑、居民住宅混建在一起,構成一道奇特、亮麗的風光。
湄南河西岸的鄭王廟,泰人稱“瓦倫阿”廟,是達信王鄭昭的皇家佛寺,其最富吸引力的建筑物是位于正中的“拍攀”大塔。這塔高79米,在晨曦之際,陽光照射,寶塔的頂峰會發(fā)出萬丈光芒,因此寺廟又被稱為黎明寺。可惜我們是下午游覽,且濃濃烏云,并在修塔,無緣見其美景。在“黃袍之國”的泰國,全國城鄉(xiāng)有大小廟宇4萬多座,而位于湄南河畔的鄭王廟則是全泰的四大名剎之一。這不僅因為它建筑雄偉,更因為它昭示了四世泰皇----華人鄭達信拯救國家的偉大功勛。鄭昭,又名鄭達信,原是廣東人,250年前,他從廣東澄海出發(fā)闖南洋,最后落腳泰國。在公元18世紀60年代的泰緬戰(zhàn)爭中,緬軍攻破泰都大城,大城王朝滅亡。鄭達信率領以華人子弟兵為主的義勇軍浴血奮戰(zhàn),沿湄南河長驅直入,收復大城,被泰人推舉為四世泰皇。為了紀念鄭達信領導泰國各族人民奮驅外敵,重整江山的豐功偉績,泰國人在他死后建廟紀念。整個鄭王廟建筑恢宏壯觀,氣勢磅礴。鄭王塔凝重雄偉,正象偉男子頂天立地,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游船再往南駛,就看到獨具泰國寺廟風格、色彩美麗的瓦拉康佛寺,也有人翻譯為古鐘佛寺。瓦拉康佛寺旁邊有一個佛學院。
湄南河里有許多魚,傳說這里的魚是上天派來的使者。魚的頭上有一白點,那是觀音點化過的,也叫觀音化魚,魚群曾經(jīng)托起救過落水的抗緬英雄,因此湄南河里的魚都被當?shù)厝丝醋魃耵~!我們的游船在經(jīng)過寺廟碼頭時,船家提供面包供游客拋到河里,成群肥碩的觀音化魚會涌到水面上,上下翻騰,爭先恐后地搶食,將游客們的情緒推高。在這里投食可以起到在寺廟里放生同樣的作用,消除個人的“罪孽”,既渲染了泰國的佛教氛圍,也算是游覽中安排的一個活動項目。
游船再往前是詩里拉吉醫(yī)院,一所泰國最大最先進的醫(yī)院,附屬于泰國皇家馬依多爾大學,1888年由泰國國王朱拉隆功創(chuàng)辦。當時國王18個月的大兒子死于痢疾,醫(yī)院就以王子的名字命名。醫(yī)院有超過三千張的床位,每年門診病人超過一百萬。游船至此,便掉頭回航結束了水上觀光的行程。
傍晚時,我們又驅車到湄南河的另一處,乘坐預訂的“昭帕雅公主號”游輪。雖然不似想象中那么豪華和尊貴,但在游輪上一邊享用湄南星光自助餐,一邊夜游湄南河觀賞兩岸的夜色風光。在異國夜晚,吃與看的結合,亦算是經(jīng)歷了一種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