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譜二額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涵江白塘鎮(zhèn)洋尾村是我市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最早形成于唐代。因為位于北洋平原近海處所以稱之"洋尾"。村依白塘湖,祠宮廟牌坊交錯成趣,處處小橋流水人家,富有江南水鄉(xiāng)情調(diào)。村中多見明清古建,融合宋元明清各朝文化元素,歷史文化內(nèi)涵深厚,徜徉其中,令人回味。洋尾村主要文物有一副族譜,二塊牌額,二塊誥敕,三個,祠堂,石碑,古民居。

一譜詳盡李家史

洋尾村李姓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個兒子江王李元祥后代,武則天時受迫害躲入福建。宋咸平二年(999)李氏一支遷居白塘洋尾,傳40多代,成為望族。

南宋初,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北上抗金,屢立戰(zhàn)功,任殿前統(tǒng)制司干辦公事官(簡稱制干),世稱"李制干",與李綱岳飛友,不屑秦檜之流憤而辭官?;剜l(xiāng)后一心桑梓公益。修筑海堤,圍墾造田,開發(fā)家鄉(xiāng)。在境內(nèi)建橋34座。捐巨款修興化郡學(xué),建書院多座,聚眾講學(xué)。名士王進之,龔遂良,林觀,劉孔珍,黃芻具出其門下。著書立說,傳有《春秋注解》和《澹軒集》。莆田人稱“樂善之士”必推“李制干”為第一人。明代邑人刑部尚書彭韶贊之“千載殊絕”,與蔡襄,陳俊卿,林光朝,陳宓四人并論。明興化知府岳在城內(nèi)小西湖畔建“五賢祠”祀之,號“統(tǒng)領(lǐng)聖候

洋尾李氏詩禮傳家,人才輩出。宋代進士12人,職官49人;明代進士10人,舉人14人,職官39人;清代進士7人,職官34人。有名者宋李振(出使高麗副使),李廷耀(廣東惠州僉判);明李元鎮(zhèn)(廣東按察司僉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李殿臣(海壇總兵),李光文(乾隆年直隸州司馬)等。

李氏后裔歷代多有遷徙,子孫遍及廣東、海南、江西、臺灣等省及泰國、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洋尾村也是亞洲首富李嘉誠的祖籍地。據(jù)《白塘李氏族譜》記載,從一世祖入閩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誠是第46世裔孫。1993年,李嘉誠投資35億港元參與福州市三坊七巷改造和重建工程。簽約時對莆田人,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說,他祖先有幾代人曾在莆田居住過,他也是半個莆田人。

康熙年間(1662-1722)修的《李氏族譜》,是一本價值較高的譜乘。譜里收有幾篇關(guān)媽祖信仰的珍貴資料。此譜曾于1994年作為福建省赴臺舉辦媽祖文物展的展品,吸引了許多研究媽祖的專家、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其中宋代紹興年間特奏名進士、仙游人廖鵬飛的《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了媽祖宮廟最早受到朝廷褒封的情況,被專家、學(xué)者公認為是“已知最早之媽祖文獻資料”。

額匾載德述風(fēng)流

“種德傳心”:存放李富祠內(nèi),宋代進士王進之書寫。

“白塘科第坊”:明代書法家周瑛書寫。

兩塊圣旨匾:州牧祠內(nèi)藏,長60厘米,高40多厘米,紅漆誥敕,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嚴齋公暨安人林氏贈敕封匾和石軒公暨安人羅氏封贈敕命匾。

坊無訴輝煌

僉判第坊:宋代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僉判李廷耀所建,磚木仿樓閣式結(jié)構(gòu),穿斗歇山頂,兩邊墀頭建有兩闕(墻頭厝)的假墀,古色古香,富有古意。近年修復(fù)。據(jù)方志載,洋尾曾有過7座牌坊:進士坊、步云坊、制干余芳坊、僉判第坊、花封流慶坊、白塘科第坊、登瀛坊等,現(xiàn)在尚存有僉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歸榮坊---制干余芳坊

  白塘科第坊:土木結(jié)構(gòu),如敞開式宮廟,坊前有一石埕,石埕通向白塘有一簡易石砌碼頭。坊面闊3間,進深4柱,抬梁式,懸山頂,中間立柱石制,上下有卷殺,梁上一塊“白塘科第”木匾是明代原物,保存較好。梁枋上刻寫李氏功名有成。

  柏府歸榮坊:原始建筑,橫跨于古官道上,東西向,面闊1間,進深3柱,抬梁式,懸山頂。因匾上書“柏府歸榮”,便稱為柏府歸榮坊實際上這座枋是乾隆《莆田縣志》所載的制干余芳坊,明代成化進士、廣東按察使司僉事李元鎮(zhèn)所建。

彰顯祖先德

  “李制干祠:洋尾村最古老建筑之一,為李富故居。后裔改建為祠堂,稱“李富祠。祠坐北朝南,由門廳、磚埕、前廳、天井和正殿組成。正殿面闊3間,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結(jié)構(gòu),懸山頂。明代改建,清代和近代都有重修,保存明清建筑樣式,部分構(gòu)件明代。大門前一對清代石墩,青石雕刻,線條簡潔。大門一對楹聯(lián),上書:江王世澤長;制干家聲大。這是白塘李氏常用的門聯(lián)。大門兩旁各有一室。進入門廳是一個頗大的磚埕,以方磚鋪就,埕后便是前廳。通過前廳是一方天井,以利主殿瀉水與采光,天井兩邊有廊與主殿相連。主殿上方懸掛的是宋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常德知府王進之書寫的"種德傳心"匾。主殿中間有李富頭戴黑紗帽,身著蟒袍的座像,顯得儒雅卻有幾分威嚴。兩邊墻上懸掛四幅反映李富生平事跡的畫圖,出自仙游畫家李清達之手,分別為:事母至孝圖,愛國抗金圖,捐資辦學(xué)圖,修橋筑堤圖。墻上還掛有岳飛、張孝祥、李綱、文天祥、鄭岳等人給李富的題詞,還有李富一生所修34座橋梁的部分照片,向后人展示他一生的功績。祠內(nèi)還藏有一通《永思堂碑記》碑。

  “大宗祠:也稱制干祠,始于明代,李富子孫修建。清初“兵燹毀其半”,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式,部分明代構(gòu)件,坐北朝南,由大埕、門廳和主殿組成,中間以天井相隔,天井邊為拱棚式兩廊。大宗祠前一個約500平方米的長方形大磚埕,這里是李氏全族公祭活動的重要場所。大門兩旁一對清初雕刻的抱鼓石鎮(zhèn)著,宣示李氏家族的顯貴與尊榮。大宗祠是李氏宗親會的活動場所,掛滿了海內(nèi)外宗親送的金匾、鏡框、題詞、楹聯(lián)。

  “州牧祠:清乾隆年間直隸州司馬李光文的祠堂。祠坐北朝南,由磚埕、門廳、天井、主殿組成。主殿面闊3間,進深4柱,抬梁式,懸山頂,天井兩邊為兩廊,祠內(nèi)藏兩塊長60厘米,高40多厘米的紅漆誥敕。

  “祁陽祠:紀念明代永州祁陽縣令李龍,后拆除改建,無法修復(fù)。

五碑詳盡古建史

《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明弘治二年所(1489)立,刑部左侍郎彭韶撰文,周文通書丹,碑高1.85米,寬0.90米,存李氏大宗祠內(nèi),記載白塘李氏的淵源和繁衍,乃即廳事故址祠堂廣三丈六尺,深四丈有奇,中設(shè)大合龕祀上世神主,又是李氏議事于斯;

《重建大宗祠碑》:清乾隆二十八年立,碑高1.83米,寬0.90米,記載順治辛丑祠燹兵氛,時則九人捐資倡復(fù)。現(xiàn)存李氏大宗祠內(nèi);

《永思堂記碑》:碑高2.2米,寬0.85米,明刑部尚書林俊撰文。陳壽征書篆,存李富祠內(nèi);

 《鰲壺會秀碑》:高2米,寬0.60米,明正德丙子季秋監(jiān)察御史清江周宣書,現(xiàn)保存在白塘科第坊旁;

《宋殿前制翰澹軒李先生梅峰書院碑》:宋紹興二十六年丙子秋立,狀元黃公度志,高2.2米,寬0.9米,記載一代元良百世師表的功績,現(xiàn)存梅峰寺內(nèi)。

六座古厝傳家芳

    衣德堂: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現(xiàn)存為原建筑,系安平鎮(zhèn)守備,海壇鎮(zhèn)游擊,敕封驍騎將軍李殿臣宅第,坐北朝南,面闊7間進深。三個天井,抬梁穿斗結(jié)構(gòu),懸山頂,建筑而積700m2,宅前磚埕而積325m2,具有莆仙豪宅特色。

    李光文宅: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現(xiàn)存為原建筑,坐北朝南,面闊5間,兩進深,抬梁穿斗結(jié)構(gòu),懸山頂,三個天井占地面積360 m2,具有清代莆田五問廂民居特色。

(這一部分拍攝的照片遺失了,整理網(wǎng)絡(luò)圖片匯總而成,謝謝原作者,不一一標明出處,請諒解)


(下圖為修復(fù)前的牌坊,雖然破敗,卻頗有味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莆田      千年古村洋尾村
風(fēng)明韻洋尾村——福建莆田李氏
清代探花李文田家族的祠堂(圖)
美文賞析丨白塘秋水遠連天
【微村志】桐廬石阜村之方氏宗祠
揭秘 | 何為李氏“天下第一祠''??何為”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果然名不虛傳??!為李轉(zhuǎn)發(fā)下去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