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式云吞歷史悠久,在清朝已經(jīng)漸露雛形,距今也有200多年歷史了。
可時至今日,識飲識食的廣東人依然對云吞面情有獨鐘。你知道,廣東人在吃上面是很難被別人說服的,他們只信自己的舌頭。
那這么一碗平平無奇的云吞面,到底是怎么征服這群“著名吃貨”的呢?
云吞面的歷史由來
云吞面的故事,是從廣州開始的。
陳夢因在其著作《粵菜溯源錄》里介紹過:
近代最早在廣州開云吞面店的,是一個湖南人。
清朝同治年間,他在雙門底(即現(xiàn)在北京路附近)開了一家“三楚面館”。
當時他制作云吞的步驟,是只用面皮包著肉餡放入白水湯里滾燙。
因搭配特別做法簡單,周邊人便紛紛效仿。
到了二十年代,在廣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肩挑擔子的小販打著竹板,以竹板發(fā)出的“獨得獨得”聲招徠顧客。
他們大聲叫賣著“云吞面,云吞面”,吸引顧客前來品嘗。
后來,流動小販把生意做大了,擁有了自己的店鋪,云吞面便真正成行成市。
吳財記店內(nèi)的云吞擔,圖源@羊城網(wǎng)
如果你在廣州吃云吞面,你也許會聽到有老廣說:“唔該整份細蓉~”
那么,咩是細蓉呢?
原來,舊時的廣州人覺得,云吞在水中淥煮時,像一朵盛開的芙蓉花,因此他們又把云吞稱之為“蓉”。
因此云吞面舊時也被稱為“芙蓉面”。
那么“細蓉”就很好理解了,在粵語中,細就是小的意思,因此“細蓉”就是“小份云吞面”的意思啦!
懂行的老廣最愛點“細蓉”,因為小碗才能保證面條的爽勁。
重中之重的湯頭
廣式云吞面有【三講】,其中一樣便是湯底。
廣東人注重“鮮”味,湯底便是他們提鮮的關(guān)鍵所在。
一碗正宗的云吞面湯,當是鮮香清冽、回味無窮。
在吃云吞前先呷一口湯,舌頭上的味蕾將會充分打開,以迎接云吞的到來。
那么正宗廣式云吞面湯底的秘密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大地魚。
大地魚兩面烤至金黃,薄薄的魚身逐漸逼出油脂,濃郁的咸香味飄逸出來,讓人口舌生津。
把烤香的大地魚當香料,來提高骨湯的香味,這正是廣式云吞面湯底的靈魂所在。
除了大地魚,蝦子也是云吞面湯底必不可少的元素。作用與大地魚類似:都是為了提鮮。
大地魚、豬骨、蝦子,再加上柴魚蝦殼慢火熬數(shù)個小時,一碗合格的云吞面湯底才算熬制成功。
有一個笑話,挺有意思:
說的是,要判斷一家云吞面店是否正宗,你就帶著你海鮮過敏的朋友來嘗嘗。
如果他吃完后開始過敏,那么這家店便是正宗的,其原因就是:湯里面的蝦子與蝦殼。
當然,韭黃也是地道云吞面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
韭黃切寸放入碗中,在碗底放些許豬油,再將熬好的湯倒入碗中,味道會更加清香哦!
錦上添花的竹升面
廣式云吞面的【第二講】,就是它的面了!
不瞞各位說,廣式云吞面里的面條,是我吃過最彈牙,最爽口的面了!
正宗云吞面所采用的面條,正是竹升面。
竹升,其實就是竹竿。因為廣東人覺得“竿”字不吉利,所以把“竿”換成了“升”。
有句話說得好:每家云吞面店里,都有一根大竹竿:
看制面師傅制作竹升面,是一種享受。
和好的面團放于案板,人坐在竹竿的一頭,依靠自己的重量反復碾壓面團。
一兩個小時的壓制可謂費時費力,但這樣制作出來的竹昇面條才夠“煙韌”(意為爽口彈牙),是機器無法比擬的。
別看這些師傅輕輕松松的像是在玩蹺蹺板一樣,這道工序極其耗費體力,尤其考驗制作者的腰腹力量!
《十二道鋒味》中,謝霆鋒就曾親自上場體驗,結(jié)果沒幾分鐘就頂不住了:
這還沒完,剛做好的竹升面,還需要放到陰涼處,蓋上濕布保濕。
同時保證溫度不超過26℃,靜待堿水味道散盡。這步操作,叫做“走堿”。
而讓竹升面爽口彈牙的另一個要點,是在和面的時候,不加一滴水。
完全靠鴨蛋和面,這能讓面條在爽口之余,充滿蛋香。
圖源《飲食男女》
另一方面,竹升面的擺盤,也很有講究。
先在碗底放一個湯勺,方便墊起云吞,然后在湯勺上放四顆云吞,再把竹昇面鋪放在云吞上面,最后再加入大半碗面湯。
云吞面表面的面條一定要是干面,否則竹昇面完全泡在湯中就會立刻變軟,口感變差。
所以看一碗云吞面的擺法,你就能知道它正宗與否,端上來要不見云吞只見面,方為正宗。
繁瑣的制作工序、大量的制作時間,以及高昂的制作成本,讓如今的云吞面店,基本都用機器制作的面,很少是手工做的了。
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正慢慢地淡出我們的視野,不得不說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當之無愧的C位:云吞
廣式云吞面的【第三講】,正是云吞。
一碗正宗的云吞面,云吞不能太大,要保證一口一顆,更要求“皮薄餡靚”。
廣東傳統(tǒng)云吞,是純豬肉制的,所以稱為“凈肉云吞”。
這對于云吞的餡料是很講究的,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制作過程中還要先切后剁。
如此講究的餡料也曾被蔡瀾感嘆:“廣州能達到肥三瘦七的店不足五家。”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把鮮蝦放入云吞中,整體口感會更好,鮮蝦云吞因此慢慢流行。
其風頭甚至蓋過了傳統(tǒng)的豬肉云吞。
而云吞在外形方面,也有不同。
傳統(tǒng)的做法叫作散尾云吞,夾起云吞時,可以看到大片的云吞皮,猶如一條金魚尾巴,所以亦叫做“金魚尾”。
而另一種則是沒有尾巴的菊花型,這種云吞是為了方便儲存,以便下次品嘗。
云吞個小,一口即吞。“哧溜”入口后,滲了豬油的餡料嚼出葷香,舌頭蘇醒過來。再吸口面,一彈一縮,爽口!
廣東美食如林,小小的一碗云吞面在這其中,確實算不上突出。
但每個廣東人心里,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云吞面情結(jié)。
也許是童年時,習慣了去樓下的店里吃一碗云吞面;
也許是爸媽下班回家時,特別打包給你的,還冒著熱氣的云吞面;
抑或是與小伙伴玩耍過后,必然要去“打卡”的那碗云吞面。
如此平凡的一碗面,可我們就是離不開它。
日啖云吞三百碗,不辭長作嶺南人。
最后,以《舌尖上的中國》里,介紹云吞面的一段話作為結(jié)尾吧:
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隱藏在崇山峻嶺的處女地,繁華都市,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境。
鮮蝦云吞,手工竹昇面,蝦子清鮮,厚實的味道,深刻進這片社區(qū)斑駁的歲月。
頑強的味覺記憶召喚人們,一路追隨。
請領(lǐng)走,今日份的開心
(點擊瓶子有驚喜哦)
疫情退散
按時下班
身體健康
點贊過千
收到工資
頭發(fā)不掉
不加班
10W+
本賬號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各有態(tài)度”簽約賬號
廚房人類專注于研究
「人類行為學和美食之間關(guān)系」
致力于把和食物有關(guān)的趣事兒煮給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