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應部分讀者的要求,來說說濕熱導致的頑固口腔潰瘍。
什么叫做濕熱型的頑固口腔潰瘍???很簡單,就是你的口瘡,不是心火,不是缺乏維生素,而是有一團濕熱,熏灼口腔所致。
對此,我記得,我曾收錄過國醫(yī)大師路志正前輩的一張驗案和驗方。昨天晚上,我找啊找,可算找出來了。
我來說,你來看。
說的是,有這么一個女子,當時才23歲。
什么毛病呢?就是從十年前開始,就有頑固口腔潰瘍,此起彼伏。每個月,至少發(fā)作一次,發(fā)作的時候大便干燥不暢,三天一回。
此人多處就醫(yī)無果,就慕名求治中醫(yī)名家,路志正前輩。
刻診,見患者當時唇內(nèi)有兩處潰瘍,黃豆那么大。潰瘍面灰白色,而且局部腫而發(fā)熱。同時,患者口氣較重。
細問得知,這個潰瘍,在早晨起床以后特別疼。白天的時候,還相對差一些。至于就診當時,幾乎就不怎么疼。大便,現(xiàn)在是2天一次,干硬,量不多。腹部,有脹滿之感。
仔細觀察患者舌象,發(fā)現(xiàn)脈象弦滑、舌苔薄白、舌淡,舌邊有齒痕,舌體較為胖大。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路志正前輩就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生大黃3克(后下),厚樸12克,炒枳實15克,茵陳12克,焦梔子8克,生石膏30克(先煎),藿梗10克(后下),蘇梗10克(后下),炒蒼術12克,茯苓20克,敗醬草15克,生薏苡仁15克,炒薏苡仁15克,砂仁6克(后下),當歸12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jié)果,患者應用14劑以后,口腔潰瘍基本痊愈,小腹部脹滿之感緩解,大便成形順暢,口氣減輕。
這時候,原方稍作加減,繼續(xù)投用。最終,患者諸證悉平,完全康復,而且潰瘍長時間未曾復發(fā)。
這就是醫(yī)案的基本經(jīng)過。我給你敘述完了。
其實,這個女患者的問題,就是典型的,濕熱口腔潰瘍。
怎么知道的?你看,此人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淡,脈弦滑。這是不是濕象?
濕邪,郁久化熱,就形成濕熱。熱邪耗傷陰津,所以患者大便干燥。熱邪上灼口腔,患者就容易出現(xiàn)口腔潰瘍。潰瘍處腫痛明顯,提示熱象。
因此,這個患者的口瘡,就源于濕熱之邪。
我這么說,你懂了吧?
這個時候怎么辦?就得清濕熱。你來看看當時路師用的配伍——
生大黃3克(后下),厚樸12克,炒枳實15克,茵陳12克,焦梔子8克,生石膏30克(先煎),藿梗10克(后下),蘇梗10克(后下),炒蒼術12克,茯苓20克,敗醬草15克,生薏苡仁15克,炒薏苡仁15克,砂仁6克(后下),當歸12克。
這里頭,大黃、厚樸、枳實,構成了小承氣湯。它能干啥呢?就是輕下熱結(jié)。大黃泄熱通便,厚樸和枳實行氣散結(jié)。大黃負責往下泄,厚樸和枳實負責往下推。如此,患者的大便就通暢了。大便一通,熱勢就可以排出來。
接下來,再看茵陳、梔子和大黃。這仨藥,組成了茵陳蒿湯。茵陳蒿湯,是清利濕熱的方子。茵陳,利濕熱,梔子,清熱利尿,導熱邪從小便排出。還有大黃,泄熱,通利大便排解熱邪。
你看,這么一來,患者的濕熱之邪,就能得到很好化解了。
在這個基礎上,用石膏清陽明之熱,以藿梗和蘇梗理氣消脹,以當歸潤腸通便。蒼術、茯苓、薏苡仁、砂仁四味藥,可以化濕健脾,去除濕邪。敗醬草,清熱解毒、祛瘀止痛,這就比較圓滿了。
現(xiàn)在,我想請你,將上頭小承氣湯和茵陳蒿湯聯(lián)用的經(jīng)驗,記下來。我認為,它是清化體內(nèi)濕熱之邪的不錯的方案?;颊叩牡湫捅憩F(xiàn),就是在出現(xiàn)諸如頑固口腔潰瘍等濕熱癥候的同時,大便干結(jié)不通,甚至經(jīng)常便秘。舌脈,有明顯的濕熱之象,或苔黃膩,或舌紅苔膩,或脈象弦滑,口臭較為明顯。這樣的人,在當下社會,是比較多見的。非專業(yè)人士,務必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這個方子,有一定攻伐之性,用的時候務必掌握好尺度。你要是大便不干結(jié),那干脆想都別想,不能嘗試。
總之,濕熱之邪困積在體內(nèi),可以說變化多端,引起的問題多種多樣。口瘡,作為常見的毛病,與它的關系很密切。中醫(yī)對此的治療手段,是很豐富的。文老師這篇文字,就當是對名家經(jīng)驗的一種展示和解讀吧。根據(jù)我們中醫(yī)人的經(jīng)驗,小承氣湯配茵陳蒿湯,只要用得合適,患者一劑下去,立刻就有好轉(zhuǎn),見效是非??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