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1);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2)十世希(3)不失(4)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5)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6)不議(7)?!?/p>
(1)禮樂:代表重要的活動與制度。征伐:征戰(zhàn),代表重大的決策。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樂和征戰(zhàn)都是由天子作出,即重要活動與制度和重大決策都是由都天子負責。
(2)蓋:大約、大概,表推測。后面的“五世”、“三世”兩句前省略這個字。
(3)希:通“稀”,稀少。
(4)失:喪失,失去。這里意思是諸侯無法保證“禮樂征伐”的正確性,造成社會正常秩序的喪失,出現(xiàn)混亂和動蕩。
(5)陪臣:指大夫的家臣。
(6)庶人:平民,百姓。
(7)議:議論,這里指的是對政治的非議。
孔子一直致力于天下有道,原因何在?本章就是孔子所做的最好解釋。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句話點名了天下有道的意義。天下有道,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順心。在這種狀態(tài)下百姓自然不會關(guān)心政治,也不會去討論如何治理?!笆瞬蛔h”也可以作為評價天下是否有道的標準。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與“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意思相近,表明要做到天下有道的關(guān)鍵是大政方針都是掌握在天子手中,其中“禮樂征伐”就是最主要的“政”。諸侯、大夫、陪臣等人有私心謀私利,即使掌管了天下,他們難以長時間地保證保證“禮樂征伐”的正確性,天下就會出現(xiàn)混亂(“失”)。第16.1章的“季氏將伐顓臾”,就是大夫掌權(quán)而不能正確地作出征伐決策的典型案例。
孔子把天下有道的希望都寄托在天子身上,但是他并沒有講為什么會由天下有道變成天下無道??v觀歷史,被孔子給予厚望的天子并不都靠得住,無道天子比有道天子更多。因為早期的堯舜禹是是因為有道才成為天子的,而是后期的天時是因為是天子的后代而成為天子的,能力和素質(zhì)并不夠。正是由于無道天子的存在,才使得天下有道轉(zhuǎn)向了天下無道,正是昏庸天子的存在,才使得“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且這個發(fā)展趨勢還會由天子、諸侯、大夫、家臣一直傳遞下去。這是由家天下和宗法社會制度所決定的,不是孔子倡導(dǎo)有道所能夠改變的。
孔子說:“天下有道,禮樂和征戰(zhàn)都是由天子作出的;天下無道,禮樂和征戰(zhàn)都是由諸侯作出的。(禮樂和征戰(zhàn))由諸侯作出的,大概經(jīng)歷十代,很少還能不出現(xiàn)混亂和錯誤的;(禮樂和征戰(zhàn))由大夫作出的,經(jīng)歷五代,很少還能不出現(xiàn)混亂和錯誤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quán),傳到三代很少還能繼續(xù)的。天下有道,最高政治權(quán)力就不會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有道,百姓就不會非議政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