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大家不禁想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那么,中國真的有“國門”嗎?從“大明門”到“大清門”再到“中華門”,國史君今天就想講一下,中國“國門”的故事。
明成祖朱棣登基稱帝之后,將國都從金陵遷到了北京,從此之后,北京紫禁城變成了明朝的皇宮,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故宮基本上保持了明朝皇宮的原貌。為了彰顯帝王的威嚴,皇城整體呈對稱型,而位于中軸線上的正南門最為尊貴,稱為“大明門”,這正是明朝的“國門”。當(dāng)年,解縉在大明門上題寫了“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的楹聯(lián)。
相傳,當(dāng)年闖王李自成入京,曾經(jīng)打算將“大明門”改寫為“大順門”,可惜由于時間倉促,他還沒來得及修改,大順帝國就覆滅了。改換門庭的任務(wù)就落在了入主中原的順治皇帝身上,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大明門”被改為“大清門”。
孫中山先生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為了慶祝辛亥革命一周年,政府決定將“大清門”的匾額更換為“中華門”,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們打算將“大清門”匾額卸下,在反面刻寫“中華門”字樣,可是當(dāng)卸下巨大的匾額之后,發(fā)現(xiàn)背面竟然寫的“大明門”!真是歷史的巧合??!
1954年,在蘇聯(lián)專家的建議下,中華門被拆除以便于天安門廣場的擴建,現(xiàn)在“大清門”的匾額收藏于首都博物館內(nèi)供大家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