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濟南的老火車站,老濟南人一定會如數(shù)家珍的說出濟南、北關(guān)、黃臺等老車站。但如果再問膠濟鐵路濟南站和津浦鐵路濟南站分別在哪里,估計會有不少人一頭霧水了。其實在老濟南,曾經(jīng)有兩座老火車站,一座是津浦鐵路濟南站,已于1992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xiàn)代化、多功能的新火車站。另一座是膠濟鐵路濟南站,在津浦鐵路濟南站以南200多米處,經(jīng)一路緯三路路口北側(cè)。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老火車站至今保存完好,像一位耄耋老人守望著一座城市的風雨變遷。(本文摘自《旅游世界》2~3月合刊)
文丨陳宇舟 劉翠霞
1904年舉行膠濟鐵路通車典禮的濟南東站,并不是現(xiàn)在的大明湖站,而是1917年更名的黃臺站。而與之對應(yīng)的濟南西站,是一座低矮的平房,位于緯七路北口,規(guī)模較小,只有幾間樸素低矮的平房。
德國山東鐵路公司之所以最初沒有在濟南建設(shè)一座像青島站那樣規(guī)模的大型車站,是計劃未來膠濟線與津浦線在濟南共建一座中央車站,并為此購買了一處長1850米、寬300米的大面積土地。
1908年,由中國清政府出資建設(shè)的津浦鐵路正式開工,而且包括濟南在內(nèi)的北段建設(shè),聘請的正是德國方面的鐵路工程人員,中德共用的大型濟南火車站呼之欲出。
但是,津浦鐵路的建設(shè)過程中,中國民眾維護路權(quán)的呼聲高漲,中方為了有效控制路權(quán),毅然放棄了共建車站這一節(jié)省費用的方案,堅持在濟南另行修建了津浦鐵路濟南站,在中國政府看來政治目的要遠遠大于經(jīng)濟利益。
老濟南兩座對立的火車站。北面是津浦鐵路濟南站,1992年已被拆除,現(xiàn)在是濟南站;南面是膠濟鐵路濟南站
1911年,津浦鐵路濟南站建成,氣勢宏偉,造型精美,一下成為濟南的新地標,讓膠濟鐵路濟南站相形見絀。這座津浦鐵路濟南站,就是被大家熟知的濟南老火車站,站房是德國著名建筑師赫爾曼·菲舍爾設(shè)計建造的典型德式車站建筑,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登上過清華、同濟的建筑類教科書,并曾被戰(zhàn)后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
為了與中方抗衡,德方?jīng)Q定擴建膠濟鐵路濟南西站。1914年正式開工,擴建選址故意改在了津浦鐵路濟南站正南面200多米處,“一”字形設(shè)計意在擋住對方的風頭,而且還把五組德國象征榮耀的鐵十字勛章圖案,鑲嵌在新建車站入口大廳的地面上,如今在膠濟鐵路博物館序廳依然清晰可見。
令德國更沒有料到的是,這座膠濟鐵路濟南新站正在緊鑼密鼓建設(shè)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爆發(fā)。日本趁德國無暇東顧之機,對德宣戰(zhàn),進攻青島的同時,沿膠濟鐵路攻陷濟南,占領(lǐng)了尚未完工的膠濟鐵路濟南站,從德國手中接手改造完成。
兩個敵對國家在第三國接續(xù)完成一座車站的建設(shè),在中國鐵路建設(shè)史上極其罕見。同樣罕見的“奇觀”還有,這兩座大型車站相距如此之近,客車卻各行其道,互不相通,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鐵路建筑史上極其罕見的個例。
津浦鐵路濟南站(濟南人俗稱的老火車站)舊影。
1915年,膠濟鐵路濟南新站剪彩正式投入使用,兩座德式火車站并存使用的獨特場景,成為近代濟南萬象更新的一大景觀。但令乘客尷尬的是,從青島通過膠濟鐵路到濟南后,必須出站,步行到津浦鐵路濟南站,才能坐上北上或者南下的列車。
在濟南,膠濟和津浦兩條鐵路的貨運,通過過軌線還是相互連通的。不僅如此,兩條鐵路還分別在黃臺橋、濼口修建了貨運車站,實現(xiàn)了黃河、小清河、膠濟鐵路、津浦鐵路在濟南的交匯,連接起了山東水運和鐵路兩大運輸系統(tǒng),從而使?jié)铣蔀樯綎|內(nèi)陸市場系統(tǒng)的核心。山東西部和山西、河南等省的土貨,都先集中到濟南,再通過膠濟鐵路運到青島,出口到歐美等地;進口的洋貨也反向通過這一通道在濟南集中后,再散布到周邊省份。
在一篇《膠濟鐵路濟南站史跡剪影》的文稿描述了這樣一幅場景:“從柱廊閣樓的主入口走進一樓大廳,人流穿梭,等待進站上車的旅客疏導有序。時間尚早,持普通票的旅客會坐到大廳東側(cè)一排排堅實厚重的連椅上候車,個別旅客亂坐亂放、衣著不整引發(fā)的吵鬧和抱怨聲偶爾會飄進耳朵。高價票的旅客不會在這里停留,大廳往東可以到貴賓候車區(qū),這里視線通透,高大寬敞。還可以到西側(cè)的膠濟鐵路飯店享用地道的西餐,那里有全景式的落地長窗,憑借窗上彩色拼花玻璃的透射,房間愈發(fā)顯得柔和舒適。衣著整潔的服務(wù)生們穿梭往來,遠離樓下喧囂和嘈雜的貴婦名媛們,或到南北兩側(cè)一間間裝飾豪華的餐廳和小包廂內(nèi)私語;或向南舉步邁出廳外,在由愛奧尼克精美石柱高挑的二層平臺上遠眺商埠,沐浴陽光。還有些剛到濟南的客商,會到車站專設(shè)的商務(wù)區(qū)。這棟米色墻面的三層建筑雖然就是站房的一部分,但設(shè)有單獨的入口,方便而幽靜?;蛟谝粚由啼佡徫?、旅館住宿,或使用車站在二三層單獨保留的一批專用客房。各色人流在這里省去了輾轉(zhuǎn)候車、購物、住宿的疲勞和麻煩,度過了一段感受膠濟鐵路濟南火車站的美好時光?!?/p>
原津浦鐵路濟南站局部。攝影薛堯
隨著膠濟鐵路開通,近代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吃西式牛排、喝青島啤酒也成為一種新風尚,濟南出現(xiàn)了像石泰巖飯店、膠濟鐵路飯店等30余家西餐廳。膠濟車站最初建成的時候,分成了兩大部分,東部是候車區(qū),進站上車;西部是經(jīng)營區(qū),住宿餐飲,互不相通,各有入口。膠濟鐵路飯店就坐落在膠濟鐵路濟南站主樓的西側(cè),是一家濟南知名的西餐廳,胡適等文化名人曾經(jīng)來此用餐。飯店當年的廣告用語是這樣寫的:“器具陳設(shè),富麗堂皇;水汀浴室,各備其長;中西大菜,選擇精良;侍役招待,勤慎周詳”,聯(lián)系電話236,這些也成為西式飯店的特色。
西餐菜蔬有烤牛肉、牛排、火腿蛋、咖喱雞、牛奶布丁、番茄湯、玫瑰凍、咖啡多士茶等。20世紀30年代的西餐價格一湯三菜、面包、咖啡、鮮果從一元至一元二角,點心每份一角至二角,皮酒每瓶三角五分至三角八分,波蘭地酒每瓶一元五角,甜汽水一角八分等。膠濟鐵路飯店的價目表顯示,房間從二元五角至六元、西餐早點洋一元、午餐洋一元二角五分、晚餐洋一元五角。
西餐早點要一塊銀元,具體是什么概念呢?根據(jù)相關(guān)記錄,1912年在北京,一塊大洋能買60斤普通大米,也可以供6個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羊肉火鍋。1914年在上海,一塊大洋能買44斤大米,也可以供5個人去中檔的西餐廳吃一頓西餐。1931年在廣州,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那膠濟鐵路員工的收入水平如何呢?根據(jù)1931年《膠濟月刊》記載,普通小站的司事,就是一般工作人員,月薪最低25元,小站站長月薪100元左右,路局工程司月薪能到350至400元。
原津浦鐵路濟南站鐘樓。大鐘部件如今保存在膠濟鐵路博物館。攝影薛堯
濟南兩站并立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了20多年。1938年日軍占領(lǐng)山東后,為了侵華需要,將鐵路原來的線路管理模式改成了區(qū)域管理模式,將這兩座濟南站合二為一。至1940年改造完成,從此津浦鐵路濟南站成為唯一的濟南站,而膠濟鐵路濟南站則被改建成了鐵路辦公用房,在原來的大門、窗戶、樓梯、走廊、噴水池等處大肆改造,膠濟鐵路博物館就展出了當年日本改造這座建筑時的一樓平面圖紙,可以看到司令室、運轉(zhuǎn)科、配車科等字樣,與現(xiàn)在的建筑格局對照,也有不小的變化。
膠濟鐵路濟南站發(fā)揮車站功能,留給人們的最后記憶并不美好,甚至還有些悲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北平很快淪陷,為了遲滯日軍南下,中國守軍破壞了津浦鐵路,仍然滯留在北平的梁實秋、沈從文、梁思成、林徽因等學者只能取道天津,乘船至煙臺或青島后,沿膠濟鐵路到濟南,再轉(zhuǎn)津浦鐵路南下逃亡。當時在這一非常時期,膠濟鐵路成為南下逃往的“生命線”。事后,學者們回憶這段逃亡的經(jīng)歷,留下這樣的描述:“火車沿膠濟線行駛,不時有日機掠過。每當這時,列車便緊急停車,并發(fā)出警報,旅客急忙跑到鐵路兩旁的地里隱蔽,等敵機遠去再返回。如此反復(fù)多次,車到濟南,已是半夜時分。”“一到濟南,風聲甚緊,形勢大變, 商店閉門,哄傳日本鬼子就要來,我們都要逃走啦!大批人爭著逃難,誰也不知走向何處是好?!薄霸谠屡_上苦等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晚上9 點,才換乘南下的火車。一路險象環(huán)生,在蘇魯交界處的利國車站曾遇日機空襲。此后一路飄零,先漢口,后長沙,再昆明,流亡大半個中國?!?/p>
1949年建國后,原膠濟鐵路濟南站曾長期作為濟南鐵路分局辦公樓使用;2013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底擴建成為膠濟鐵路博物館。而并站后的原津浦鐵路濟南站,因車站擴建,于1992年拆除,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原膠濟鐵路濟南站如今被打造成為膠濟鐵路博物館。攝影:田可可
根據(jù)當年維護老站大鐘的鐵路職工回憶,濟南老火車站鐘樓共有九層,最下面一層是售票廳,最上面的第九層是大鐘表盤部分,大鐘的主體構(gòu)造分布在第二至八層。大鐘表盤直徑130厘米,時針長64厘米,分針長80厘米,沒有保護層,需要定期維修保養(yǎng)。大鐘有兩個各10公斤的鐵砣,一周七天每天下降一層樓,每周六早上9:30正好下降到第二層設(shè)定的最低位置。大鐘的維護人員沿著盤旋的木梯,把鐵砣從第二層搬到第八層,放到從底下手搖上來的機芯砣托板上,完成上弦工作。大鐘機芯上有一個漆著金粉的貓頭鷹木質(zhì)鐘擺。我們從大鐘維護人員那里遺憾地得知,大鐘原設(shè)計并沒有發(fā)音裝置,那“遙遠的鐘聲”也許僅僅存在于人們美好的追憶中。
1992年津浦鐵路濟南站拆除后,包括鐘表在內(nèi)的鐘樓構(gòu)件不知所蹤。前幾年籌建膠濟鐵路博物館的時候,工作人員幾經(jīng)輾轉(zhuǎn)周折,終于尋找到了大鐘四面鐘盤及部分大鐘殘件。在原膠濟鐵路濟南站的三層閣樓上,專門開辟了一間專題展區(qū),名字就叫“濟南兩座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津浦鐵路濟南站的大鐘也終于在這里安頓下來,兩座老站百年后竟然以這種方式邂逅,并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守望著過去,眺望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