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總督李鴻章
與保定府上下江會館
吳蔚
光緒年間《保定上下江會館圖》
直隸總督李鴻章與戲曲是有關系的,這種關系首先表現在對有關戲樓的修建方面。當然,他所修建的戲樓不是那種經營性的茶園酒樓,而是建在會館和神廟里的演劇場所。
直隸地處京畿,是清王朝政治統(tǒng)治的心臟區(qū)域,而保定又是直隸省會,自然成為全省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當時的保定城中省、道、府、縣同居一城,可謂官衙林立,直隸總督、各級官員都會聘請幕僚協理政務,這些幕僚有的是隨同官員來保,有的是受官員邀請而來,還有的是自己到保尋求發(fā)展,工作和生活的時間一長,這些幕僚便在保定扎根發(fā)展,他們的圈子文化也更加深厚,于是在保定形成了特殊的“幕僚現象”。
清代保定府本土的士人階層,多有著濃厚的“留戀明朝,不仕二主”的心結,這使得外來知識分子參與直隸各級官衙幕府、充當幕僚成為可能,這些人當中,又以浙江紹興人、安徽桐城人居多。清前期,由于人數眾多,紹興師爺甚至成為了直隸幕府業(yè)的主體,而且不斷還有紹興同鄉(xiāng)來保應聘謀求幕僚之職,而這些“專職幕僚”往往不會跟隨官員的職務變動而變動,離開這個衙門再進那個衙門。隨著紹興同鄉(xiāng)來保生活、求職、經商,漸漸地聚集的人員越來越多,財力、勢力越來越大,建起的浙紹會館(位于市府前街)是當時保定所有會館中建筑最講究、最有氣勢的。
到了晚清,紹興師爺的興盛程度有所放緩,湖南籍直隸總督曾國藩為避嫌,更為了利用淮軍拱衛(wèi)京師,有意識地“裁湘留淮”,這使得安徽籍幕僚的勢力后來居上。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淮系精英才俊大量涌入保定府,各級官員和幕僚、書吏甚至武將大都是安徽人?;罩菸幕谕砬灞6ǜ_花結果,促成了安徽會館的新修乃至淮軍公所的營建。
在清代,保定府會館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地處半畝園的安徽會館。1870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后,淮軍勢力在保定發(fā)展到鼎盛,在此基礎上,1876年李鴻章在保定建立了安徽會館,因李鴻章曾署兩江總督(轄江蘇、江西),“安徽會館”也作為此三省人士來保接待之地,因此“安徽會館”又稱“兩江會館”、“上下江會館”。會館坐北面南,徽式三開間黑漆大門雄踞在條石砌起的高臺上,正對門是一套四進正院,正院西部是坐北朝南的戲樓和它對面的“文昌閣”。再西散落著大小不等的七組院落。該館一直作為淮系同鄉(xiāng)聯誼、聚會、團拜和節(jié)日祭祀的場所,在保定盛極一時,曾經發(fā)展到6處房產250多間,義地309畝,成為當時保定所有會館中規(guī)模最大的會館,為促進保定商會的建立產生了重要影響。安徽會館建成后,直隸總督李鴻章寫有《創(chuàng)建上下江會館碑記》,如下:
《創(chuàng)建上下江會館碑記》
“同治九年,予奉命持節(jié)總督直隸,適合州鮑花曇侍郎來督學政,太倉錢君調甫為布政使,溧陽陳君作梅為清河道,予同邑丁君樂山為天津道,而周君盛波、葉君志超以提督分統(tǒng)淮軍駐防畿疆,于是安徽、江蘇兩省人士宦游于茲者,相與議建旅館于會城,為歲時公之所,所以篤鄉(xiāng)誼也。后為享堂、祀圣門閔子、言子、宋范文正公子、朱子于其中,以興鄉(xiāng)后進高山景行之思,創(chuàng)之意絕善。十年十月,館既成,而鮑君適巡撫山右,錢君亦巡撫河南,繼為布政者則舒城孫君省齊,亦予鄉(xiāng)人也。其明年正月,予與僚屬同于此,諸君請予為文泐諸碑以垂永久。
予惟古者以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謂同行省之人為同鄉(xiāng),非古也然。自科舉取士以來,三年大比,合行省之士而試之為鄉(xiāng)試,其得舉者謂之舉于鄉(xiāng),今天下十八行省,獨安徽、江蘇同為江南總督所轄,又同應鄉(xiāng)試于金陵,則兩省人士相遇于宦學之地,謂之同鄉(xiāng)亦宜也。昔孟子言: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推之,一國天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天下之善士猶未足必尚友乎?古人又曰: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猶未免為鄉(xiāng)人是則可憂,蓋人無論窮、達,要當有四海一家之量胞,與民物為懷,昔閔子、言子得圣人以為依歸,德行、文學模范千載;范文正公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故其言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朱子生南宋偏安之世,其出也則時以格君心育賢才恢復土疆報讐雪恥為急務,志不能行,則時以注經、明道、繼絕學、開太平為心,若夫識趨卑陋,僅與行比于一鄉(xiāng)隘矣,不能友天下之善士,進而尚友乎?古人僅欲一鄉(xiāng)之人相比相黨,而無公天下之心尤為隘矣。
古之君子,群而不黨,周而不比,故曰:同人于宗吝;又曰:出門交有功,其在于鄉(xiāng)儔類相與偕,則必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以共砥礪于學行,其群聚而仕于朝,或同官于四方,則必各以政事、節(jié)義爭自濯磨,一心戮力于王家,而無黨同伐異之見,此其所以可法而可傳也。是以及其學之成德之尊,勛業(yè)炳于宇宙,教澤沛于千載,鄉(xiāng)幫之人,相與稱引,以為榮而要其人之德業(yè),所以自樹立者,固非一鄉(xiāng)一國所得而私焉者矣。觀之諸大賢不其然乎江南人文之地,非徙以仕宦顯也,明賢之著于史策者,指不數屈,而四子尤為百世之師。予與諸君子,幸生諸大賢之鄉(xiāng),讀其書,考其行,其可不深仰止之愿乎。抑予讀《小雅·燕饗》諸詩而有感也,君臣上下平日相與勤于職業(yè),無敢逸豫,及歲詩清宴鼓瑟吹笙獻酬交錯之時,猶必交相勉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又曰: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又曰: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德音是茂,是何也?蓋古人居安思危,樂而不至于淫,故無時不以德行相勖,如此春秋時鄉(xiāng)大夫相聚,必賦詩以見志,猶有此意也。
予不敏,喜茲館之成,竊與諸君子歌《鹿鳴》、《南山》、《有臺》之詩,以交相勉,即以是為斯館頌禱可乎。諸君皆以為然,因即泐諸碑,用示后人,若其捐資監(jiān)修諸職名,自當識諸碑陰。
大清同治十一年歲次壬申八月
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一等肅毅伯加騎都尉世職直隸總督兼管鹽政合肥李鴻章撰
現存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的《保定上下江會館志》(上下江會館即安徽會館),其前言就是由李鴻章親自題寫。
保定創(chuàng)建上下江會館錄《序》
保定上下江會館落成,予既為文記之矣。司事者復褒,集官私文字、財用出入之數,善后章程統(tǒng)為一編。竊維古之載記者,自方志而外,如華陽之志,宮寶、東林、白鹿之志書院,以及雲林、洞霄、寺觀之屬,莫不勒為專書,以備后來之考索,況會館之設,為數十郡縣群萃而處其可以抑志乎,予當讀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跋云: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于圜囿之興廢,蓋進思當時,賢佐名卿,勲業(yè)盛隆,能享其樂非徙?臺榭池館之美也。予自提兵肅清畿輔,辛值中興官民晏嫣,得以余閑,經營創(chuàng)建,每憶事勢之艱難,仕宦從軍者之盡瘁,期興后之人勉,終敢云享其樂哉。因書而弁其端云
同治十二年正月
合肥李鴻章
投桃報李,晚清直隸總督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在去世后,他們的文集、全集都是由其生前重要安徽幕僚“遵從上意”編訂完成、流傳后世的。這一點,只專注于文案技術的紹興師爺先生就做不到了。
(非盈利原創(chuàng)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