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類聚方
一、燥濕化痰
1、 二陳湯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2、 溫膽湯
【來源《外臺秘要》卷十七引《集驗方》: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功效】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3、 導痰湯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半夏6克,橘紅3克, 茯苓3克, 枳實3克(麩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生姜。
【功效】燥濕豁痰,行氣開郁。
【主治】治一切痰厥,頭目眩暈?;蛱碉嫞羰巢簧?,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漱,滌唾稠粘,坐臥不安,飲食少思。
4、 滌痰湯
【來源】《奇效良方》卷一。
【組成】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茹、枳實、菖蒲
【功效】豁痰開竅。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5、 指迷茯苓丸
【來源】《是齋百一選方》引《全生指迷》
【組成】半夏(制,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半)枳殼(五錢)上四味,姜汁糊為丸。
【功效】 燥濕和中,化痰通絡。
【主治】用于痰飲留伏,筋絡攣急,臂痛難舉。
6、 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18克 生姜15克
【功效】和胄降逆,消痰蠲飲。
【主治】痰飲內(nèi)停,心下痞悶,嘔吐不渴,及胃寒嘔吐,痰飲咳嗽。
二、清熱化痰
1、 小陷胸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連6克 半夏12克(洗) 栝樓實(大者)30克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小結(jié)胸病。痰熱互結(jié),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成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
2、 清氣化痰丸
【來源】《醫(yī)方考》
【組成】陳皮(去白)、瓜蔞仁(去油)、黃芩(酒炒)、茯苓、枳實(麩炒)、杏仁(去皮尖)各一兩,膽南星、半夏(制)各一兩半。生姜汁為丸服。
【功效】 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主治】痰熱咳嗽.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寧,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3、 礞石滾痰丸
【來源】《玉機微義》卷四引《養(yǎng)生主論》
【組成】青礞石 (煅)40g 沉香20g 黃芩320g 熟大黃320g。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效】降火逐痰。
【主治】用于實熱頑痰證。發(fā)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胸腕痞悶,或眩暈耳鳴,或不寐,或奇怪之夢,或咳喘痰稠,大便秘結(jié)。舌苔老黃而厚,脈滑數(shù)而有力。
三、溫化寒痰
1、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細辛3克 五味子6克 半夏9克 杏仁6克
【功效】溫肺化飲。
【主治】咳逆。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
2、 三子養(yǎng)親湯
【來源】《韓氏醫(yī)通》
【組成】萊菔子 白芥子 蘇子
【功效】降氣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氣滯證,癥見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除經(jīng)絡之痰)
四、理氣化痰1、半夏厚樸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姜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功效】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主治】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嘔逆惡心。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歌訣】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要點】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五、化痰熄風
1、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七。
【組成】半夏(制)4.5克 白術(shù)(炒)6克 天麻4.5克
【功效】健脾化痰,平肝息風。
【主治】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上攪,痰飲上逆,痰厥頭痛者,胸隔多痰,動則眩暈。惡心嘔吐。
2、 旋覆代赭石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參、大棗、甘草。
【功效】和胃化痰,鎮(zhèn)肝降逆。
【主治】胃虛痰阻,肝胃氣逆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六、搜風逐痰
1、 牽正散
【來源】《楊氏家藏方》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去毒)各等分
【功效】 祛風化痰止痙。
【主治】風中經(jīng)絡,口眼歪斜。
2、 玉真散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功效】 祛風化痰,定搐止痙。
【主治】 破傷風。牙關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
【要點】本方祛風化痰之功較強,而解痙稍遜,臨床每與止痙散合用,以增加解痙之效。
【歌訣】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閉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nèi)服一方通。
3、白金丸
【來源】《外科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
【組成】白礬(研細) 川郁金(研細)各等分
【功效】豁痰,散結(jié),通竅,清心,安神。
【主治】憂郁氣結(jié),痰涎上壅,癲癇痰多,口吐涎沫,痰涎阻塞包絡、心竅所致癲狂證,一切癇病,久不愈;喉風乳蛾。
4、三生飲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南星(生用)30克 木香7.5克 川烏(生,去皮) 附子(生,去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滌痰,通絡開竅。
【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氣上壅,咽喉作聲,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
七、補虛治痰
1、 大半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9克(洗,完用) 人參6克 白蜜20毫升
【功效】補中降逆。
【主治】胃反嘔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2、 金水六君煎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當歸6克 熟地9~15克 陳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功效】養(yǎng)陰化痰。
【主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喘逆多痰。
3、 腎氣丸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炮附子、熟地黃、山茱萸、澤瀉、肉桂、丹皮、山藥、茯苓
【功效】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主治】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font>
4、 枕中丹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
【組成】遠志、菖蒲、敗龜板、龍骨
【功效】滋陰安神,祛痰利竅。
【主治】心腎陰虛,痰濁擾心,癥見健忘多夢,心悸怔忡,頭暈失眠,遺精盜汗
5、 定志丸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
【組成】遠志、石菖蒲、人參、茯苓
【功效】益氣安神,祛痰利竅。
【主治】心神虛怯,痰濁擾心,神思不安,心悸健忘,眩暈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