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瓷器》早在明代成化時期已出現(xiàn),并取得一定成就,到了清代在明代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而成為清代康熙時期的名品,雍正以及后來各朝便很少制作,直到晚清光緒時才出現(xiàn)仿康熙素三彩,因此《康熙素三彩瓷器》頗負盛名。 康熙時期有兩種〈素三彩〉之說,一種是高溫釉下素三彩,一種是低溫釉素三彩。這兩種之說在制作工藝上有別。高溫釉下素三彩是在青花、釉里紅基礎上,繁衍出來的一種釉下彩瓷器。有的以東青釉為地,青花釉里紅及粉白畫紋飾。有的人將這類瓷器稱為〈釉下三彩〉。沒有釉里紅者,簡稱〈素三彩〉或〈硬三彩〉,實際上應稱為〈釉里三色〉較為宜。另一種是低溫釉素三彩??滴醯蜏亍此厝省荡善鞯某删停c明代相比更勝一籌。在制作方面有繼承有創(chuàng)新。在繼承方面,以黃地素三彩為例,它是一種延續(xù)明代工藝方法,制作一種典型的素三彩瓷器。制作時在素胎上書刻紋飾輪廓,施釉后經(jīng)高溫燒成白釉暗花器,然后用黃釉涂地,紫、綠、白等彩釉描繪紋飾,再經(jīng)低溫火燒制而成的。此尊暗刻龍紋,色彩鮮亮,紋飾清晰,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識。 此尊工藝復雜,先刻紋飾于瓷胎上,入窯一次燒后再加繪紋樣二次燒成。全器色彩搭配艷麗,紋飾多樣,帶有濃烈的宮廷皇家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