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醫(yī)院團隊發(fā)現(xiàn),80%老年人都會患的眼疾,可致阿爾茨海默癥風險增加48%!
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達芬奇曾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名言是達芬奇從人物畫的角度出發(fā)說的。而從現(xiàn)代醫(yī)學來看,眼睛可能還是“大腦的窗戶”。老年性白內障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老年病,也是全球50歲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統(tǒng)計,我國60-89歲人群白內障發(fā)病率約為80%。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白內障患病人數(shù)呈顯出逐年增長的趨勢。
與白內障的高發(fā)病率形成對比的,是大部分患者對該疾病認知不足。2021年發(fā)布的《中國白內障認知與診療現(xiàn)狀調研報告》顯示,62.1%的初診患者對白內障疾病不夠了解,存在很多認知誤區(qū)。現(xiàn)階段,手術仍是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很多患病的老年人認為,“白內障要等到熟透了再做”、“這是普遍的老年病不需要治療”、“擔心手術結果不如不做”等等而耽誤了手術治療。6月14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的郁金泰教授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市立醫(yī)院的譚蘭教授團隊聯(lián)合開展的一項涵蓋30萬余參與者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白內障患者在未經手術的情況下,罹患全因癡呆癥和阿爾茨海默癥的風險分別升高34.1%和47.9%,但手術可以逆轉這些風險!論文刊登在Biological Psychiatry。DOI: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22.06.005癡呆癥,包括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 AD)和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 VD)這兩種主要類型,是導致老年人殘疾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研究中,全因癡呆癥(All-cause dementia, ACD)被定義為:涵蓋除AD和VD之外所有類型的癡呆癥,包括額葉和顳葉癡呆、路易體癡呆、帕金森病癡呆、亨廷頓病癡呆等等。研究者從英國生物銀行數(shù)據庫(UK Biobank)招募了300,823名年齡在40-69歲的參與者,對他們進行平均8.43年的隨訪后,研究者共記錄到3,226例癡呆病例。這些發(fā)展出癡呆癥的人,更有可能是APOE ε4基因的攜帶者、吸煙和飲酒者;往往年齡更大,學歷更低,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在全部30萬余名參與者中,13,251名患有白內障。該組的平均年齡為62.59歲,入院前平均病程5.88年,僅有30.3%接受了手術治療,包括白內障摘除和晶狀體植入。隨訪期間,白內障患者中有363例被診斷為癡呆癥,149例被診斷為AD,93例被診斷為VD。參與者的基線特征Kaplan-Meier分析表明,白內障組和健康對照組之間罹患癡呆癥的風險存在差異(P<0.001)。多變量Cox比例風險模型顯示,與健康對照組對比,白內障組罹患ACD風險增加了21.4%,患AD的風險增加了28.4%,患VD的風險增加了28.3%。ACD(藍)、AD(紅)、VD(綠)風險累積概率的Kaplan-Meier圖將手術白內障組與非手術白內障組分開對比發(fā)現(xiàn),非手術白內障組患ACD和AD的風險最高,其次是白內障組和健康組。然而,三組間VD的類似趨勢并不顯著。同時,參與者被診斷為白內障后,癡呆癥的罹患風險可能會隨著白內障持續(xù)時間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患病的后幾年風險上升更為顯著。上圖清晰顯示,手術后白內障患者患ACD和AD的風險比非手術患者低。但手術前后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手術能否讓白內障患者回到健康人的水平?與非手術白內障組相比,手術后的白內障患者患ACD和AD的風險分別顯著降低36.8%和60.1%。兩組間患VD的風險沒有差異。也就是說,手術可以顯著降低白內障患者罹患ACD和AD的風險。即使是攜帶APOE ε4基因的高危人群,在白內障手術后,罹患癡呆癥的風險也會顯著降低36.8%(p=0.026)。這也為APOE ε4基因攜帶者提供了預防癡呆癥的新思路。有趣的是,與健康組相比,手術白內障組患ACD的風險比(Hazard ratio, HR)為0.886(p=0.520),患AD的HR為0.766(p=0.405),即白內障手術后參與者罹患癡呆的風險與健康人群無異。此外,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白內障診斷后的1-10年內,患者從手術治療中獲益最多,罹患ACD與AD的風險最低。雖然癡呆癥患病風險在較長的隨訪期內有所增加,但在白內障診斷后的25年或更長時間內仍保持在較低的水平,表明白內障手術可以讓患者長期獲益。為搞清楚白內障及其手術治療和癡呆癥風險背后的機制,研究團隊從腦結構著手進一步探究了可能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白內障與主觀愉悅相關區(qū)域和生命相關皮層區(qū)域的厚度、癡呆相關的皮層下灰質體積、大多數(shù)白質束FA值呈負相關。簡單來說,白內障相關的視覺障礙可導致視覺皮層的結構變化和體積萎縮,這些區(qū)域的結構異常顯著增加了癡呆的風險。研究者認為,視覺剝奪可能導致中央感覺通路的激活減少,從而導致認知負荷降低和結構性腦損傷的風險增加。而白內障手術不僅使患者的視力得到了改善,還可能增加用于認知處理的資源,從而提高認知能力。但術后視力功能的改善與認知提高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明具體機制。綜上,郁金泰教授團隊基于大規(guī)模隊列研究,首次確立了白內障與癡呆癥風險的關系,證明在不治療的情況下白內障患者罹患癡呆癥的風險顯著增加,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癥。但手術治療將有助于預防癡呆癥的發(fā)生,甚至能逆轉癡呆癥風險,使之與健康人群沒有差異。對于老年人而言,這項研究具有現(xiàn)實參考意義。郁金泰教授倡導,所謂“防患于未然”,60歲以上人群應積極預防白內障。一旦患了白內障,要及早進行手術治療,不僅是為了重獲光明,還能預防或減緩阿爾茨海默病及癡呆癥的發(fā)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