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問診來看,她的情況在我處理的大汗淋漓的患者當中其實不算嚴重,病根其實就是表虛。表虛屬于氣虛的一種。
這樣的病情,并不需要多少什么大補之藥,我開出的藥方非常簡單。
就這么一個藥方吃了三付藥,患者就好了。
不過正如患者說的那樣,她以為起碼要十幾付藥才行?,F(xiàn)在中醫(yī)界就是非常流行這種做法,給患者開藥動不動就開一周的藥量或者半個月的藥量,甚至一個月的藥量。
對于這種情況,我覺得非常不妥,邏輯很簡單:對癥下的藥,吃三五付就應該能好病才對;不對癥下的藥,吃上一個月又有什么用呢?在錯誤的路上走遠了、走久了,難道就會變對了嗎?
我開藥的風格就是一個藥方通常開出三付藥,頂多五付藥,沒有超過五付藥的?;颊叻幒髸霈F(xiàn)三種情況:
第一,三付藥后好病了。
第二,三付藥后有改善,但是病情沒有徹底好,那么就原方不變再吃幾付藥。
第三,三付藥后完全沒有效果,或者甚至有些惡化,那么根據上一篇文章《醫(yī)案分享(110)投石問路》的思想對藥方進行調整,調整之后一般都可以對癥了。
為什么很多中醫(yī)師一開就開出半個月、一個月的藥量呢?我想了很久,現(xiàn)在都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