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史海芋一藥,見載于《本草綱目》卷十七草部之毒草類:"氣味辛,有大毒。主治瘧瘴毒腫風(fēng)癩。伏硇砂。"李時珍認(rèn)為本品有大毒,故與鉤吻為鄰列入毒草類。這樣的分類今天看來仍是非常科學(xué)的。海芋雖屬《綱目》新增藥,但并非李時珍新發(fā)現(xiàn)的藥物,其入藥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唐末。如陳藏器 《本草拾遺》云:"天荷與野芋相似而大也。"不過,當(dāng)時稱之為天荷,還不叫海芋而已??上未膸撞勘静葜骶摧d錄,因而無從了解本品在宋 代的應(yīng)用情況。至于金元時期,更是不得而知了。
其實,假芋頭切成片后曬干或烘干可與搗爛的劍麻的葉一起放到水里煮沸后清洗(切記不要沖冷水,要把水自然的涼到身體可以承受的溫度,越熱越好)濕疹(最好是全身一起洗)!一天一次,一般只要清洗幾天,就會有明顯效果!康復(fù)之后要禁口半年,一切形式的酸、辣、魚、蛋類都要禁!之后不易復(fù)發(fā),親身經(jīng)歷。(劍麻見百度百科)
古籍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①《本草拾遺》:"天荷與野芋相似而大也。"②《綱目》:"海芋生蜀中,今亦處處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有葉如芋葉而有干。夏秋間抽莖開花,如一瓣蓮花,碧色,花中有蕊,長作穗。其根
似芋魁,大者如升碗,長六、七寸,蓋野芋之類也。《庚辛玉冊》云,羞天草,陰草也。生江、廣深谷澗邊,其葉極大,可以御雨,葉背紫色,花如蓮花,根葉皆有大毒,可煅粉霜、朱砂,小者名野芋。"③《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海芋全株有毒,以莖干最毒。中毒癥狀:皮膚接觸汁液發(fā)生瘙癢;眼與汁液接觸引致失明;誤食莖或葉引起舌、喉發(fā)癢,腫脹,流涎;腸胃燒痛,惡心,嘔吐,腹瀉,出汗,驚厥,嚴(yán)重者窒息,心臟麻痹而死。解救方法:皮膚中毒可用醋酸或醋洗滌。誤食中毒服蛋清、面糊,大量欽糖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腹痛可注射嗎啡。驚厥注射鎮(zhèn)靜劑,繼服溴化鉀或吸入乙醚。 民間用醋加生姜汁少許共煮,內(nèi)服或含漱。"
相關(guān)選方
①治感冒暑氣,頭痛身倦:野芋根用濕紙封,煨熱之,擦頭額及腰脊、前后心、手彎腳彎,可令人遍身順適。(《嶺南采藥錄》)
②治風(fēng)熱頭痛:野芋頭苗(切片),貼患部。(《廣西中草藥》)
③治絞腸痧腹痛:野芋頭四兩(炒黃),掃管葉(崗松)二兩(炒黃)。先將野芋煎好,再將掃管葉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溫服。忌飲米湯。(《嶺南草藥志》)
④治腸傷寒:野芋頭(切片)四兩,加米一兩及生銹鐵釘二枚炒黃,加水適量煎服。(《廣西中草藥》)
⑤治婦人赤白帶下:野芋切細(xì)和米炒,加糖煮食。(《嶺南采藥錄》)
⑥治風(fēng)濕骨痛:野芋頭一厚片。先將樟腦少許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腦,趁火未熄,速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⑦治痔瘡便血:痕芋頭二斤煮雞,煮十二小時,取湯飲之,亦可將雞共服下。(《嶺南草藥志》)
⑧治癰疽腫毒大瘡:尖尾野芋頭切片,火焙熱貼,冷又換熱者。(《生草藥性備要》)
⑨治背癰:痕芋頭和酒糟搗爛敷患處(已潰者勿用)。(《嶺南草藥志》)
⑩治慢性萎縮性鼻炎:獨角蓮100公分,蟾酥1.5公分,麝香1公分,冰片2公分,香油適量。先將蟾酥用黃酒化開,后將獨角蓮根搗碎,周香油熬枯去渣,冷涼后,再加上麝香、蟾酥、冰片和原有的香油混合,便成油劑。用時裝入滴管滴鼻。另外,膏劑配法:依上述處方中的藥用量,蟾酥酒化,獨角蓮搗碎,擠出汁,去渣,再加上蟾酥、麝香、冰片和適量的甘油,混合成泥膏狀,便成。(《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116,1957)
⑾治坐板瘡:痕芋頭、豬油,搗爛敷患處。
⑿治毒蛇娛蚣咬傷:痕芋頭二兩,生油柑木皮一兩。用鹽水和藥搗爛,以濕紙或樹葉包裹煨熱敷患處。
⒀治狂犬病:痕芋頭四兩,煎水坎。亦有加入豬肉同煮,連服半個月。亦有兼用痕芋頭捶爛敷傷處。
(⑾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