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編輯 |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zhuǎn)化與規(guī)范推廣項目提供內(nèi)容
蔥豉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肘后備急方》卷二。為辛溫解表劑。具有通陽發(fā)汗之功效。主治傷寒初起,頭痛身熱,脈浮大。
別名
蔥白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出處
《肘后備急方》卷二
功用
通陽發(fā)汗
主治
傷寒初起,頭痛身熱,脈浮大
分類
辛溫解表劑
快速
導航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注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蔥豉湯原肘后方,傷風感冒此先嘗,味簡力專廉便驗,清宣透表又通陽。
組成
蔥白一虎口(3-7個),豉一升(30g)。
用法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不汗復更作,加葛根二兩(6g)、升麻三兩(9g),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更加麻黃二兩(6g),又用蔥湯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時下鹽、豉,后納蔥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
功用
通陽發(fā)汗。
主治
傷寒初起,頭痛身熱,脈浮大。
方義
本方所治乃風寒表實輕證。方中以蔥白辛溫通陽,疏達肌表以散風寒為主藥,輔以淡豆豉之辛甘以宣散解表,所以蔥豉合用,有通陽發(fā)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運用
本方為發(fā)汗解表輕劑,故對外感風寒表證初起,邪輕病淺者,頗為適宜。臨床以惡寒輕微發(fā)熱,惡寒為辨證要點。現(xiàn)代常用于感冒,流感,而辨證為風寒表證輕者,亦獲良效。用于寒疫也有效果。
加減化裁
如發(fā)熱口苦,咽痛苔黃,加銀花、連翹、黃芩;風寒較重,加羌活、防風、荊芥。
附注
附方 蔥豉桔梗湯
組成 鮮蔥白三枚至五枚(6-9g),苦桔梗一錢至一錢半(3-4.5g),焦山梔二錢至三錢(6-9g),淡豆豉三錢至五錢(9-15g),蘇薄荷一錢至一錢半(3-4.5g),青連翹一錢半至二錢(4.5-6g),生甘草六分至八分(2-2.5g),鮮淡竹葉三十片(3g)
功用 辛涼解表,清熱瀉火
主治 風溫、風熱初起。頭痛身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痛,心煩口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
出處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附方 活人蔥豉湯
組成 麻黃、葛根、淡豆豉各9g,蔥白(連須)3-7莖
功用 通陽解表
主治 風寒表證,癥見發(fā)熱惡寒較重,頭項腰背痛,舌苔薄白,脈緊者。
出處 《類證活人書》
重要文獻摘要
《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蔥通陽而發(fā)汗,豉升散而發(fā)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所顧忌,用代麻黃者之多所紛更也。
《溫熱經(jīng)緯》:在內(nèi)治溫邪欲發(fā),在外之新邪又加,蔥豉湯最為捷徑,表分可以肅清。
《中國醫(yī)藥匯?!し絼┎俊罚菏[豉湯中蔥白性味辛溫,乃方中之主藥,益以豆豉之性升發(fā),故功能發(fā)散在表之風寒;與麻黃湯有殊途同歸之妙,較麻黃湯之力輕微,無羌活湯之辛烈走竄,大抵寒邪輕者,襲于皮毛,癥見寒熱頭疼,鼻塞無汗,欲辛散手太陰肺經(jīng),而用辛溫輕劑以取汗者,此方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