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這個方子是養(yǎng)陰利水的,但現(xiàn)在用的少,蜀漆、商陸根、葶藶子都有毒?!督饏T》講治療水腫,腰以下利小便,腰以下發(fā)汗。也就是上而越之,下而利之。
牡蠣澤瀉散:牡蠣(熬),澤瀉,蜀漆(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樓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病愈后人脾胃虛損,虛損就會形成水飲停留,就會口水多,就會喜唾。中焦虛寒也可以用吳茱萸湯,和理中丸的區(qū)別是,吳茱萸湯降逆的作用大,病人不僅有涎沫,甚至還會吐。吳茱萸止痛的力量大,比如胃疼,也就是吳茱萸湯對應的病重,理中丸對應的病輕。
397、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病愈后,身體弱,感覺上不來氣,有惡心、欲吐等癥狀,就是因為胃陰虛,胃火氣才會上逆,這個方子現(xiàn)在常用,清虛熱、養(yǎng)陰、降逆、健脾,小孩常見胃火大。人參、甘草、粳米都是健脾胃的藥,石膏是清熱的,竹葉、半夏是降逆的藥,把氣往下順,咳嗽的時候也會用到竹葉,麥門冬養(yǎng)陰降沖氣。
竹葉石膏湯: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斤(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398、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病愈后脈正常了,日暮時出現(xiàn)微煩,此時是陽明胃經(jīng)當令,胃氣弱,如果勉強多吃,會不能消化,這種病人少吃點就好了,就是損谷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