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先生
金匱腎氣丸方,原出后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后人于其方義,多所論列,頗具精義。
腎氣丸治腎氣虛弱證,若使用得當,確有實效。本方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凡四見,異病同治,以后又有所補充,如嚴用和加牛膝、車前,為濟生腎氣丸,張介賓減茯苓、丹皮、澤瀉,加人枸杞、杜仲、甘草,為右歸飲。各有所宜,隨病機施用,可望生效。
腎氣丸中六味滋陰,具“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作用,桂附溫陽,具“益火之原以消陰翳”的作用,相反適所以相成。
清代汪昂指出:“有腎虛火不歸經(jīng),大熱煩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煙火,足心如烙,脈洪大無倫,按之微弱者”之十全大補湯、八味丸證,是一種真寒假熱之陰證。真寒是本質(zhì),假熱是現(xiàn)象。
但汪昂僅提出“脈洪大無倫,按之微弱”一項,殊嫌不夠,因為脈象也不一定固定不變,應(yīng)進行全面分析。真寒假熱證,是寒在內(nèi)而格陽于外,有的是寒在下而格陽于上,為無根之火。汪昂所舉之證很可能誤認為是陽熱證,所謂“至虛有盛候”。
“大熱煩渴”雖是熱象,但真寒在內(nèi),則索水至前而不欲飲,即或飲之亦不欲下咽,從而可知其“逼陽外越”的假象。
“目赤唇裂”是熱象,但目赤是粉紅色,唇裂而齒多浮而潤。
“舌上生刺”可刮之使去,不似陽熱證之生根難拔。
“喉如煙火”多不紅腫,即紅,亦較淺淡。
“足心如烙”,但重按之不熱,或反而覺冷。
“脈洪大無倫,按之微弱”,即脈浮大滿指,按之無力。
區(qū)別以上證候,可以分析出其不是真實陽熱證,而是以虛熱征象掩蓋真陰寒證。更有面赤顴紅者,仔細看去,赤紅是游移不定,且紅色嬌嫩帶白。更有觸診患者手背腕處,其肌膚若涼,是熱證的假象。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法診察真寒假熱證,就可以放膽采用桂附之劑以“導(dǎo)龍入海”、“引火歸原”治法。
張景岳謂濟生腎氣丸“治虛水方,更無有出其右者。然當因此擴充,隨證加減。若其人因大病之后,脾氣大虛而病水脹者,服此雖無所礙,終不見效”。
徐靈胎謂:“此方專利小便,水去而陰不傷,扶陽而火不升;制方之義,固非一端。但近人以此一端治天下之病,則又大失此方之義矣?!彼敃r是指摘趙獻可派濫用腎氣丸的錯誤。因虛水一證,原因亦多端,小兒虛水,更不能助陽以腎氣丸為治,須結(jié)合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萬方應(yīng)萬變,不可以一方應(yīng)萬變。
版權(quán)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