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就其實質來說,是使用針、線在布料上創(chuàng)作圖案的裝飾技藝。
人類社會的物質發(fā)展進步,無處不在講究裝飾美,就就是文明進化的必然法則,刺繡便是適應這種需要的工藝。
在刺繡技藝上,盡管其地域的不同,她們使用的材料、采用的技法大相徑庭,但也有通過具有地域特征的技法來認定名族屬性,從而使所繡的圖案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今天就來說一說刺繡上的一些專業(yè)術語吧!
執(zhí)針方法:根據刺繡者的個人習慣,左右手分別在繃子的上下操作。上手拇指與食指抽針,小手指調針后調換針頭,拇指與中指成圓環(huán),指尖捏針,針過繡面,下手拇指,食指,中指協同將針抽出,調換針頭方向,拇指與食指捏住針的中部,用中指指端的內側將針頂過繡面。
繡地:繡地又稱“底子”、“地子”,即按在繃架上的刺繡料子,有綢、緞、紗、布等。
花樣:刺繡稿上的圖案為花樣,勾在繃上的稱為“紋樣”。
水路:紋樣中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間留出的等距離的空白叫水路。
針腳:俗稱“針碼”,即兩針之間線斷距離。線段的長短,又稱針腳長短。
起、落針:刺繡過程中運用繡針的兩個動作,自下而上的稱為起針,自上而下的稱為落針。
針法:刺繡用針、使線的方法,針法是刺繡的主要特征,不同的針法又可以表現出不同物體的形態(tài)與質感。
繡法:包括針法、選擇針法、運用絲理和配色
絲理:又稱“絲縷”或“絲路”,即在刺繡中留在繡面上的線和這些線的排列趨向。
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
打底子:即在繡面上平鋪繡線。
挑針:即針孔扎下去將繡面向上挑起,又穿出繡面。挑針不穿過繡面,只穿過繡面上的線或墊的東西,雙面異色繡常用挑針。
(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