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頻數(shù)的辨證治療
——兼談肝痹
1、小便多而清長者,為腎陽虛不能固攝水液,治宜溫補腎陽,方用金匱腎氣丸(又名八味丸、腎氣丸、八味腎氣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加補骨脂、桑螵蛸、鹿茸、覆盆子等。
2、量少色黃者,為陰虛有熱,,治宜滋補腎陰。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3、女性小便頻數(shù),量少窘急,腹部脹,屬于肝氣郁結(jié),治宜舒肝解郁,微利小便。方用逍遙散加車前子。
4、若小便頻數(shù)良多,或下入脂膏,而兼見大渴引飲,消谷善饑者,為消渴病,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治宜滋陰、潤燥、降火為主,并隨患者具體情況加減藥物。
5、若量少澀痛,是為淋證,按淋證辨證施治。
醫(yī)家對上述1、2、4、5頗多留意,對3較多忽略,這是應(yīng)引起注意的。
還有一種屬于“肝痹”的小便頻數(shù),更是被許多醫(yī)家忽略。
《素問·痹論》:“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引如懷。”“上為引如懷”,王冰注曰:上引少腹如懷妊之狀。
《素問·五臟生成篇》:“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泵l,腋下脅上,清,冷。
《素問·玉機真臟論》:“肺痹……弗治,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dāng)是之時,可按若刺耳?!?/span>
《素問·四時逆從論》:少陽不足病肝痹。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span>
綜上可知,肝痹之小便頻數(shù),伴有“多飲”癥狀。所以,若見多飲尿頻,不可遽斷為腎陽虛腎關(guān)不固或消渴,而應(yīng)考慮是否肝痹。
肝痹的治療。
因肝痹“有積氣在心下支胠”,這是肝氣郁滯的表現(xiàn)。肝主疏泄條達,大小便的疏泄與肝臟功能有關(guān)。而肝痹“得之寒濕”“夜臥則驚”,所以此時考慮的,首先不是治療小便頻數(shù),而是疏肝祛邪,方用五痹湯(方出《醫(yī)宗必讀》:人參、茯苓、酒當(dāng)歸、白芍、川芎、白術(shù)、細辛、甘草)加棗仁、柴胡或柴胡疏肝散之類。
“少陽不足病肝痹”,此為虛證,方用補肝散(方出《證治準繩》:熟地、人參、茯苓、遠志、菖蒲、玄參、柏子仁、桔梗、天冬、丹參、酸棗仁、甘草、麥門冬、百部、杜仲、茯神、當(dāng)歸、五味子)。
此外,肝痹伴有火邪者,可以瀉青丸(又名瀉肝丸,方出《小兒藥證直訣》:當(dāng)歸、冰片、川芎、梔子、熟大黃、羌活、防風(fēng))隨癥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