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你會不會對她十分好奇?
她的每一個噴嚏,每一個微笑、每一聲哼哼,都讓人欣喜,引著我們去猜測其中的含義。
事實上,小寶寶所體驗到的所有情緒、所做的任何動作,以及她所進行的任何思維,都是由一個復雜的網絡——神經系統(tǒng)所負責的。
神經系統(tǒng),是由大腦和貫穿全身的神經所組成。
正如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童年是大腦發(fā)育的重要時期。
年輕的大腦從根本上改變了形狀和大小,來應對從新環(huán)境,生活經歷,看護者和人際關系中所遇到的一切。
孩子的大腦是如何發(fā)展的呢?
了解了這些,爸爸媽媽就可以利用這些知識,更好地幫助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
人腦由數(shù)百萬腦細胞(神經元)組成。
我們成人大腦中含有大約1000億個。
令人驚訝的是,嬰兒出生時,神經元的數(shù)量甚至比我們成人更多。
寶寶剛出生時的神經元大約在1000億到2000億這個范圍之內。
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如何聯(lián)系呢?這就要依賴“突觸”了,兩個神經元之間相互接觸、并借以傳遞信息的部位就是“突觸”。
雖然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神經元之間是很少聯(lián)結的。
但在出生后的前兩年,嬰兒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將會建立起幾十億個新聯(lián)結!遠超成人!而且,這個神經元網絡會變得越來越復雜!
如下圖↓
嬰兒出生時,所擁有的神經元數(shù)目已經遠遠多于所需要的數(shù)量。
而且,出生頭兩年所形成的那幾十億個突觸,也遠遠超出所需要的數(shù)量。
那么問題來了,多余的神經元和突觸去哪里了呢?
這就像一個果農伯伯,為了增強果樹的生命力,需要修剪多余的樹枝一樣,隨著寶寶在這個世界上經驗的增加,那些沒有與其他神經元相互聯(lián)結的神經元,就會變得多余,最終逐漸消失,以增加神經系統(tǒng)的運作效率。
同時,如果寶寶的生活經歷沒有對某些神經連接產生刺激,那這些聯(lián)結也會像那些沒被使用過的神經元一樣被消除,這個過程就是“突觸修剪”。
如下圖↓
從突觸修剪過程就可以看出,一個嬰兒的感覺經歷,既影響個體神經元的大小,也影響神經元之間的聯(lián)結。
因此,在寶寶出生后的最初幾年,大腦的可塑性是最大的。
爸爸媽媽在寶寶的成長期間,“做”或“不做”的事情,都會對孩子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比如,如果父母一直表現(xiàn)出幼兒的愛和關懷,那么“愛與關懷”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展或加強。
但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懲罰或嚴厲,那么“懲罰性和嚴厲的聯(lián)系”將更強大。
而且由于缺少愛護體驗,那些相應的腦細胞將枯萎,并最終從大腦網絡中移除。
于是孩子在長大后也缺乏愛護理解,這對于在未來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健康,有意義的關系,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早期生活是一個獨特的敏感期,在此期間,經驗會帶來持久的效果。
當然,這也并不是說成年后就沒有機會了,這種以經驗為基礎的大腦可塑性,存在于整個人的一生中,只是孩子的大腦比成熟大腦更具可塑性。
大腦的發(fā)展,當然受到遺傳的預定模式的影響,很多方面都會自動發(fā)展起來。
但從前面提到的那些知識不難看出,環(huán)境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早期生活經歷可能會對孩子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已經有大量科學證據(jù)表明:
生命體驗可以影響基因表達。
這就是為什么盡管雙胞胎的的基因(DNA代碼)是相同的,但我們生活中和雙胞胎相處的時候,仍舊能輕松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各方面的差異,雙胞胎兄弟、姐妹也并不是彼此的副本。
因此,爸爸媽媽如何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令人沮喪的是:有研究發(fā)現(xiàn),簡單的訓練對于智力測驗得分都沒有什么提高。
那爸媽還能怎么辦?
好消息是,在一些國家進行的“兒童早期教育計劃”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
給一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從嬰兒期到整個學前期,都提供強化的環(huán)境條件,這些孩子剛剛2歲時,智商就超過了沒得到強化環(huán)境的同齡人。
由此可見早期教育中,環(huán)境的重要性有多大!
傳統(tǒng)的“教”,“訓練”并不是好辦法,但給孩子提供健康的、利于成長的、刺激豐富的環(huán)境,對孩子大腦的發(fā)育是非常有效的。
原因就在于,幼小的孩子的學習方式,和大孩子、成年人不一樣。
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和成人,可以以目標指向的方式獲取信息,針對明確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而寶寶僅僅是以無計劃的方式探索他們的周邊。
許多兒童心理學家都認為,爸爸媽媽可以有很多簡單的方式來為孩子提供具有豐富刺激的環(huán)境:
1、充分的愛與關懷
在喂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擁抱他,進行充分的目光接觸,哼唱輕柔的歌曲……都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安全感。
孩子覺得安全時,會感受到積極情緒,才愿意去冒險和探索新環(huán)境,向外擴張,構建認知、社會和身體資源。
2、豐富的感官體驗
剛剛出生的寶寶,怎么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呢?
豐富的感官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視、聽、觸、味、嗅都是寶寶認識世界的工具。所以,我們可以:
?和寶寶一起摸摸蕾絲、軟布、細砂紙;
?把玻璃紙包在絲巾里,讓孩子抓一抓,聽聽這個“絲巾球”發(fā)出的聲音;
?用紅色的小球在大約30cm遠的地方,吸引孩子的目光,讓寶寶試著眼神追蹤;
?切開檸檬,讓寶寶聞聞檸檬的香氣……
這些有趣的游戲,不僅能激發(fā)孩子探索世界和學習的熱情,也有助于提升寶寶和爸爸媽媽之間的親密感。
3、早期閱讀
有研究表明,大腦的信息約有八成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視覺刺激對孩子的早期神經網絡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而閱讀這件事,除了視覺之外,還使用了多個感覺通道,包括視覺、聽覺、觸覺。
同時,有經驗的爸媽們都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孩子還不會說話之前,就已經能聽懂別人說的話了。
因此,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是早于對語言的表達的。
而早期閱讀,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豐富的語言,逐漸發(fā)展起具有交往價值的語言能力。
而且,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早期閱讀正好以圖畫為主,生動、直觀、具體的圖像非常適合孩子這個階段的思維發(fā)展特點。非常有利于促進孩子大腦的發(fā)育、成熟。
4、主題簡單的聊天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在嬰兒時聽到的單詞數(shù)量,和他的語言智商之間存在相關性。
也就是說,爸媽跟寶寶說的越多,寶寶就會發(fā)展出更豐富的詞匯。
值得提醒的一點是,跟小嬰兒說話,要注意保持“主題簡單”。
比如專門談論他的小毯子,或是專門談論眼前的小球,而不是“下個星期爸爸就放假了啊”。
這是因為孩子需要具體、形象的思考,小球、小毯子都很具象,而“下個星期”,明顯太抽象了。
小寶寶大腦的發(fā)展規(guī)律提示我們,盡管沒人能成為“完美的父母”,但足夠好的養(yǎng)育,卻可以為孩子帶來巨大的益處。
當早期經歷是積極的,一致的,發(fā)展良好的,有豐富情感支持的時候,它們對孩子的發(fā)展和他們的學習準備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而這些有利于孩子大腦發(fā)展的早期經歷,并不需要刻意為之,或為此花費巨大,爸爸媽媽完全可以將這些事情融入我們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